□ 本报通讯员 张瑜
“张老,明天就退休了,今天还不歇歇?”
“站岗,就要站到最后一分钟。”
8月31日,清晨7:30,五莲县公安局情指中心。60岁的老民警张华强提前到岗,警服笔挺。这是他37年从警生涯的第13575天,也是最后一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肩头的警衔上,反射出柔和的光泽,那身整齐的警服仿佛还在诉说着不舍与坚守。
“无论追到天涯海角,也必须将你们缉拿归案!”
这不是电影台词,是2007年7月,张华强在石场乡深山追捕盗窃嫌疑人时的铿锵怒吼。当时,他正在执行巡逻任务,接到李大姐报警称在大集上手机被盗,随后立即组织警力展开追捕行动,通过监控追踪,发现嫌疑人正往乡外山路逃窜。
翻过一道山梁后,他们发现嫌疑人正往深山方向逃窜,张华强大喝一声,率先冲上前去。嫌疑人慌不择路地钻进荆棘丛,他紧随其后,即便警服被划破也未曾放慢脚步,最终与同事协同将嫌疑人成功制服。面对嫌疑人“你们为何追得如此之紧”的疑问,便有了开头那句掷地有声的回答。这句话,不仅是对嫌疑人的警告,更是他36年基层从警生涯的真实写照。
37年从警,36年扎根基层。从高泽到石场,再到城北,他的足迹踏遍3个派出所辖区。每个派出所的院子里,都留下过他忙碌的身影;每本泛黄的值班日志上,都记录着他处理的家长里短、急难险重。辖区的大街小巷,没有他不熟悉的角度;乡亲们的喜怒哀乐,没有他不关心的故事。
去年,根据组织安排,张华强调至情指中心工作。这个全局的“中枢大脑”,需要24小时敏锐运转,每一条指令都关系到警力部署和处置效率。虽然岗位变了,但那份责任与担当从未改变。
情指中心的同事们都说,张老来了之后,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基层经验,更是一种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虽然年近花甲,但他从未显露出半分松懈,反而将数十年积累的一线经验完美融入指令调度工作中。他常常提醒年轻同事:“指挥调度不是简单的上传下达,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我在基层这么多年,最知道现场需要什么样的指挥。”
最后一天上班,他像过去13574个工作日一样,提前到岗,认真交接班后,沉稳地坐在指挥台前。键盘敲击声不绝于耳,他仔细梳理前一天的警情,对几起重复报警的纠纷案格外关注———密密麻麻的批注和建议,写满纸页边缘。
“站好最后一班岗,交好最后一班哨。”他说得平实,却做得郑重。数小时后,他将离开岗位,却把清晰完整的“交接清单”留给了战友。那份清单上,不仅有事无巨细的工作交代,更有一位老民警对公安事业最深沉的眷恋。
“亏欠最多的是妻子和孩子。”谈及家庭,这位在犯罪分子面前从不退缩的硬汉民警,声线突然变得低沉。
37年里,无数个节假日缺席团圆,无数个深夜紧急出征。妻子这些年默默承担了家里的一切,从照顾老人到孩子上学教育,她总是说:“你去忙吧,家里有我。”可张华强知道,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是多少个不眠之夜和辛勤付出。
他把时间给了需要帮助的群众,把背影留给了默默支持的家人。这份亏欠,是他荣耀勋章的另一面,也是一个人民警察无私奉献的见证。
下午6:00,下班时间到了。张华强慢慢整理好桌面,将办公用品摆放整齐,抚平警服上的褶皱,最后看了一眼熟悉的指挥大厅。这里的一切,从指挥大屏到每个工位,他都了然于心。
同事们自发地列队站立,掌声在指挥大厅里久久回荡。年轻民警小王红着眼眶说:“张老就像一本行走着的公安教科书,不仅教我们如何处理警情,更教会我们什么是人民警察的初心和使命。”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三十七年如一日的不悔坚守;没有惊天动地,唯有13575个日夜的平凡积累。从青丝到白发,从青春年华到年近花甲,他将最好的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崇高的公安事业。
脱下警服,脱不下的是深深烙在心中的责任与担当;离开岗位,离不开的是融入血脉的忠诚与信仰。老民警张华强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人民警察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平安五莲的最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