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对接公众需求、精细布局文化空间、精心回应居民期盼,东港区———
□ 本报通讯员 王西辉 卢立平 朱尚敏 孙 硕
东港区,这片以创新和活力为注脚的热土,同时也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当社区、村居的文化书院相继开启,旺盛的烟火气与浓郁的书香气相遇,生活因而变得愈发多彩。
以文化书院建设为载体,东港区坚持“多元服务、精准供给”,推动优质文化资源配送上门、直抵人心,在火遍十里八乡中点亮人们生活。
各具特色的文化地标
简单早餐后,石臼街道银海社区居民老胡带着9岁的小孙子赶到社区文化书院听讲座,这里早已聚集了不少像他一样的“常客”。
听完课,老胡的行程依旧丰富:捧一本好书静静品读,约棋友来一场酣畅对弈,到舞美室跟着节奏唱歌、跳健身操……“放下筷子就想来!”老胡乐呵呵地说。在他眼里,这里就是乐享夕阳红的“精神乐园”。
如今,银海社区文化书院的吸引力早已跨越年龄与职业界限。职场人在此短暂卸下压力,学生们沉浸书海汲取知识,外卖小哥忙里偷闲歇脚充电。银海社区文化书院建成以来,日均接待居民超300人次,周末高峰时更是突破800人次。
不止银海社区。东港区12处文化书院,就是12座各具特色的文化地标。六一书院打造的“书画、非遗、国学、中医”全覆盖学习空间,尚德社区文化书院开设的“老年学堂”“未成年人关爱工作室”,竹田新村文化书院里的红色文化记忆馆……它们以独特魅力,走进市民与游客的心中,传递着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更贴心的是,一些文化书院还开辟了社会组织创客空间与居民会客厅。在银海社区文化书院,居民不仅能丰富文化生活,还能参与志愿服务、交流生活趣事……以文化为纽带,邻里间的距离不断拉近,互帮互助的“睦邻圈”愈发温暖。“现在要是一天不来书院,心里就空落落的。”老胡笑着说。
按需定制的文化供给
“手抬高一点,重心下压,双脚平齐……”
正午过后的秦楼街道尚德社区文化书院舞美室内,伴着轻柔的音乐,30多位居民缓缓起势。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王允林正手把手教居民练“八段锦”。
“一直想找专业的老师学习‘八段锦’,今天专业老师就来到了身边。”社区居民郭见美的微信朋友圈内,满是自己和邻居练习“八段锦”的短视频。
这边练得起劲,隔壁的“暑假音乐角”内,清脆嘹亮的歌声传了出来。志愿者孙奇正带着20多个孩子排练合唱《大中国》。居民王莉特意陪9岁儿子陈逸安来参加,“既能丰富暑假生活,还能培养兴趣,特别好。”
八段锦、科学健身知识、女性运动与健康、太极拳、中老年科学健身、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进入尚德社区文化书院,直冲楼梯口的一块牌子上,每天的活动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社区党总支书记高麒滢说,通过“群众点题、社区选题”,书院精准对接需求,让课程更对居民“胃口”。
热烈,不止发生在文化书院。东港区融媒体中心依托“在东港”客户端搭建的“线上文化书院”成为随时相伴的人气阵地。该中心一方面接入“文汇邻里”小程序实时推送省里的优质课程资源,一方面联动相关部门开发公众喜闻乐见的课程,让30多万粉丝用户同上一堂课。推出的政策理论、传统文化、卫生健康、移风易俗、法律法规、正能量故事等线上讲座备受追捧,每期点击量均超5万人次。
各文化书院还结合居民需求,“量身定制”特色课程:林海社区文化书院的“邻礼学堂”常年开课,银海社区文化书院的线上法律课堂持续在线,尚德社区文化书院的心理咨询服务人气爆棚,竹田新村文化书院的喝茶论事常年不打烊……多样服务,让文化惠民更有温度。
共建共享的文化活动
通过传播油画艺术,田鸿舒在居民中走红了。如今,她正带着3位徒弟作画,是社区里小有名气的“油画老师”。
田鸿舒是油画爱好者。几年前,来自区直部门的文化志愿者隽飞下沉到银海社区,开设了油画课程。众多居民慕名参加,田鸿舒便是其中之一。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她的绘画技艺不断提升,已经成长为社区油画艺术传播骨干。
“繁荣城乡文化不是‘独角戏’,得靠大家一起聚智聚力,才能越办越红火!”提起文化书院建设,王文文深有感触。银海社区在党组织引导的基础上,从活动策划到力量招募,把文化活动主导权交给公众,实行共建共享。一有活动,大伙抢着“揭榜”,出节目、拿意见、献资源。
在共建共享理念之下,东港区各级党组织积极搭台,培育基层文化人才。既有深耕黑陶、农民画、影雕、剪纸等领域的非遗传承者,也有擅长摄影、书法、绘画的“草根专家”,还有活跃在邻里间的文化热心人———这些“土生土长”的文化力量,成为基层文化服务的主力军。
有了草根团队“挑大梁”,基层文化活动越来越火热。前不久,尚德社区筹备国庆节合唱节目,原计划20人的阵容,报名居民一下子多出了200多位,居民参与热情远超预期。
放眼整个东港区,近年来先后培育群众文艺团体160余支、文艺骨干2000余人。一年到头,开展戏剧专场演出、社区艺术节,以及各类知识科普、非遗传承、技能培训、健康咨询等居民专场活动3000多场次,受益群众上百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