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捕鱼养贝”到“以种促产”,从“单兵作战”迈向“集团进军”,从“靠海讨海”到“深耕蔚蓝”,日照———
□ 全媒体记者 孙晓梅
大海,始终是日照餐桌最深厚的底色。西施舌、牡蛎、大竹蛏、三文鱼……这些来自深蓝的馈赠,不仅成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鲜味符号,更见证着日照从“捕鱼养贝”到“以种促产”的现代渔业转型之路。2025年上半年,日照水产品总产量达29.5万吨,同比增长4.69%。数字背后,是一场围绕海洋种业的产业革命正在这片蓝色沃土上悄然发生。
7月底,随着最后一批虾苗在日照机场装机起飞,奔赴全国养殖基地,为期5个月的虾苗航空运输任务圆满完成。“今年日照虾苗旺季周期明显延长,机场累计进出港虾苗228.3吨,同比增长61.8%,创历史新高。”日照机场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满足虾苗活体运输对时效和环境的苛刻要求,日照机场开设虾苗绿色快捷通道,实现优先订舱、优先收运、优先安检、优先装机。小小虾苗的“飞天之旅”,折射出日照海洋种业辐射能力的显著提升。
如果说虾苗运输体现的是产业链条的延伸,那么“海上牧场”的建设则代表着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作为山东省最早发展海洋牧场的城市之一,日照已建成22家省级以上海洋牧场,拥有深水重力式网箱超千座,构建起从近海到远海、从海面到海底的立体化养殖体系。但这只是故事的开始。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看不见的源头———海洋种业。作为现代渔业的“芯片”,种业不仅关乎产量,更关乎粮食安全的战略主动。日照凭借得天独厚的洁净水体优势,为开展海水育种提供了天然的“试验田”。今年6月,首届日照深海三文鱼美食节暨三文鱼陆海统筹全产业链发展会议举行,并正式成立日照三文鱼产业协会,标志着日照三文鱼产业从“单兵作战”迈向“集团进军”。
“在发展三文鱼产业过程中,我们确实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山东万泽丰集团董事长李红介绍,“早期苗种完全依赖进口,成本高,还时常断供。后来,团队成功攻克了冷水性鱼类在温带海域的繁殖技术,实现了苗种本地化。物流方面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冷链网络,从捕捞到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被大大缩短。”
如今,日照已布局建设了三文鱼苗种科创基地、良种基地和驯化基地等多个陆基工厂化苗种繁育车间,具备年孵化300万粒鱼卵的能力。日照天旺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人崔久波表示,通过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大西洋鲑和三倍体虹鳟的生长周期比传统模式大幅缩短。
目前,日照市规划的6个财金“海上粮仓壹号”桁架式网箱已建成2个,预计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三文鱼网箱集群。2024年,日照实现规模化收鱼1425吨,瀚海蓝鲲、天旺水产等多家民营企业共同参与养殖,总养殖水体达20万立方米。
除三文鱼外,海马也成为日照海洋育种的又一张亮眼名片。曾经因繁育技术“卡脖子”而难以规模养殖的高药用价值物种,在2020年迎来转机。日照市水产集团、日照市多宝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山东省率先开展膨腹海马规模化人工育苗养殖技术开发,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海马苗种繁育基地。膨腹海马繁育技术上取得的关键突破,使这一热带物种成活率显著提升。目前,日照已建成海马繁育现代园区2个,仅东港区涛雒镇就有20余家渔业企业从事膨腹海马工厂化育养,年育苗量达7000万尾。2024年,东港区还荣获“中国膨腹海马之乡”称号。
在日照市海洋水产资源增殖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内,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控12项水质指标,智能投喂设备可根据海马生长阶段精准调配营养,数字化管理大幅提升苗种产能。
种是基础,品控是筑牢蓝色粮仓的另一关键。日照市强化良种选育培育,在培育三倍体牡蛎等高附加值品种的同时,引进日本对虾、青蟹等优良亲本,开展全人工育种试验,已培育籽虾1亿尾、抱卵亲蟹600余只。每年3月至5月中下旬,是日照海辰水产有限公司大量出货中国对虾虾苗的时期。“今年我们产出中国对虾无节幼体约230亿尾,虾苗超1亿尾。”公司技术员王世平介绍,依托高效的物流网络,虾苗能高效、安全地销往全国多地。
如今,日照海水育苗已涵盖鱼、虾、蟹、贝、参等主要品种,建成海水育苗场230余家、省级以上原良种场15家(17处),育苗水体超90万立方米,年均育苗量达3000亿苗种单位。日照市还与农业农村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合作,共建北方(日照)海洋水产苗种繁育中心,持续提升海水养殖苗种供应能力。
从传统捕捞到科技育种,从“靠海讨海”到“深耕蔚蓝”,日照的实践表明,海洋种业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向海洋要粮食、向科技要空间的深刻变革。它正推动渔业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为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关键支撑,助力蓝色粮仓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