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付仁俊
由“被动治污”到“主动环保”,从源头减污到末端提标……近年来,莒县刘官庄镇塑料产业经历了一场从思想观念到生产工艺的深刻变革。近日,日照环保世纪采访组走进刘官庄镇,对这场塑料产业的绿色变革进行探访。
刘官庄镇塑料产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40余年的发展,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业态逐渐丰富,如今已成长为全国最大的膜袋类塑料生产基地、塑料填充母料生产基地。而在塑料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环保问题和绿色转型始终是重中之重,山东汇和塑业与日照市南亚星塑胶的实践,恰是政企协同推动环保与发展双赢的生动注脚。
作为国内较早研发生产POF热收缩膜的企业,山东汇和塑业有限公司早早构建起从上游塑料改性母粒到下游印刷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体系,无论是生产工艺、产量还是产品品质均稳居行业前列。而真正让公司于塑料行业脱颖而出的,是其在刘官庄镇推进环保转型的过程中首先引入了能量固化油墨技术。
走进山东汇和塑业有限公司,车间里的八套多层共挤吹膜机正在高效运转,却并未传出刺鼻异味———原来是能量固化油墨技术在发挥作用!
“在紫外线灯照射下,油墨会瞬间固化,不仅节省了稀料稀释环节,还从源头截断了污染物排放。”山东汇和塑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进亮笑着解释,“相比传统的后端废气收集装置,能量固化油墨技术的效率更高、更环保,而且还降低了60%的耗能成本!”
如果说汇和塑业的突破在于“源头防控”,那么日照市南亚星塑胶有限公司的转型则聚焦于“末端升级”。
这家年产能2万吨的塑企,以塑料包装袋、保鲜膜等产品为核心,凭借多品种经营与薄利多销的策略,产品远销欧美、中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在“诚信求实、致力服务、唯求满意”的企业宗旨之外,绿色发展始终是其重要的经营理念。该公司将原先低效失效的“UV光氧+活性炭”环保设备,全面升级为双级活性炭设备,通过强化吸附效率、提升废气处理稳定性,为企业构筑起了更严密的环保防线。
“更换双级活性炭设备之后,我们净化气体的效率大幅提高,同时用电成本还减少了三分之一,为企业实实在在增加了效益。”日照市南亚星塑胶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希胜表示,“虽然新设备价格要高一些,但政府提供了补助资金,给我们减轻了不少压力。”
在如火如荼绿色转型的背后,既有企业自身的主动求变,也离不开市生态环境局的精准帮扶和乡镇政府的担当,三者齐心协力,共同勾勒出传统产业向绿色高质量发展跨越的清晰轨迹。
市生态环境局始终以专业服务为企业转型“破题指路”。针对塑料行业普遍存在的废气排放难题,他们不仅下沉车间排查污染环节,更主动对接政策资源,为企业技术升级提供方向指引。
在汇和塑业引入能量固化油墨技术的过程中,他们评估技术减污效果,确认其无需稀料稀释、紫外线固化的特性能从源头削减VOCs排放,较传统后端收集装置更高效,最终推动这项技术成为行业标杆。
而面对南亚星塑胶的设备升级,日照市生态环境局则协助对接中央专项资金政策,指导企业对比不同处理工艺的净化效率,确保双级活性炭设备替换老旧的“UV光氧+活性炭”装置后,能稳定达到排放标准,让环保投入真正转化为治污效能。这种“政策解读+技术论证+资金对接”的全链条服务,不仅帮助企业在转型之路上少走弯路,还让他们有足够底气投入绿色改造。
与此同时,刘官庄镇政府从产业全局出发,严格落实环保监管,通过定期排查督促企业整改,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持续优化绿色发展的“软环境”。当看到汇和塑业的技术革新成效后,镇政府主动将能量固化油墨技术纳入重点推广清单,组织其他企业现场观摩,借助其“第一家吃螃蟹”的经验,带动更多企业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在面对南亚星塑胶等企业的设备升级需求时,镇里统一申报中央大气治理资金,将3932.2万元专项资金精准分配到343家企业,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让南亚星这样的出口企业能轻装上阵,用更合规的生产叩开国际市场;除此之外,镇政府引入第三方环保管家处理危废、建设专业园区集聚发展等举措,更从整体上提升了产业环保管理水平,让刘官庄镇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