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张莹
近日,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文化产业园内,激昂的号子声冲破草原夜空。来自日照市岚山区的岚山号子演唱队以一曲《号子声声日子甜》,在“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中震撼登场,用铿锵旋律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更将这一传承600余年的海洋文化瑰宝推向全国舞台。
渔家号子的时代焕新
第五批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洪永站在舞台中央,手持船篙的姿态依然矫健。这位将半生心血倾注于岚山号子的老渔民,带领着由渔民、社区居民和青年学生组成的21人队伍,用雄浑的嗓音演绎着撑篙号、溜网号等传统曲调。“岚山号子是渔民与大海对话的语言,每一声呼喊都凝结着驯海驭浪的智慧。”杨洪永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机械化捕鱼普及后,号子逐渐淡出生产一线,却在他与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从濒临失传的“记忆”蜕变为舞台艺术。
如今的岚山号子演唱队,不仅保留了“一人领、众人和”的原生态形式,更融入舞蹈编排与情景表演。展演中,队员们以缆绳、渔网、船篙为道具,通过刚劲有力的肢体语言再现撒网、撑篙等劳作场景,将《号子声声日子甜》的歌词与现代生活图景巧妙融合,既展现了渔民战风斗浪的豪迈,也传递出新时代乡村的幸福变迁。
从黄海之滨到草原盛会
此次全国展演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等单位主办,吸引了来自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8支代表队汇聚于此。岚山号子演唱队作为山东省“强基工程”优秀代表,历经省内层层选拔脱颖而出,是全省唯一参赛队伍。“接到展演通知时,队员们都憋着一股劲。”杨洪永回忆,为了在4分钟内呈现最佳效果,他们在两个月里反复打磨动作细节,甚至将排练场搬到渔港码头,在真实海浪声中寻找灵感。
展演当晚,当熟悉的号子声响起,现场3000余名观众瞬间被带入海州湾的壮阔图景。歌词“船板敲得震天响,号子冲破云霄”搭配队员们青筋暴起的脖颈与饱含张力的表情,让评委李永明不禁赞叹:“他们用这种传承性的精神,点燃了我们当代中国农民的一种精气神!”台下,来自云南、四川等不同地域的参演者纷纷竖起大拇指,直言“感受到了大海的力量”。最终,山东省文联获评“最佳组织单位”,岚山号子演唱队荣获“幸福好声音”荣誉并参加了闭幕演出。
文化传承的日照实践
岚山号子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岚山渔民独创的劳动号子,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其音调高亢、铿锵有力,生动再现了岚山渔民驯海驭浪的激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次登台的《号子声声日子甜》是山东省音协对日照结对帮扶创编指导的成果,在保留传统底蕴的同时巧妙融入时代元素。
在日照,非遗保护早已超越单纯的艺术抢救,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此次展演的11名青年队员中,有8人来自“非遗进校园”项目———杨洪永在社区、学校进行了130余场免费教学,正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号子传承的新生力量。
展演现场同步举办的“全国文艺大集”上,日照绿茶、黑陶蛋壳雕、农民画及系列非遗文创产品备受青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了推动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余韵悠长的山海共鸣
当《祝福祖国》的合唱声在草原上空回荡,全体演职人员眼角泛起泪光。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之旅,不仅让岚山号子焕发新生,更让他们看到非遗传承的无限可能。“回去后要把草原上的掌声带回去,让更多乡亲知道,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有多珍贵。”主创人员成鲁山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当泥土芬芳的村歌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从黄海之滨到鄂尔多斯草原,高亢嘹亮的岚山号子就是岚山人民的“信天游”,这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宣言。这曲源自大海的旋律,必将继续在广袤大地上激荡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