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正芳
我曾去过多次杭州西湖。后面两次,不为迷恋那四季如画的天堂美景,只为拜谒一个人———林逋(林和靖)。
林逋,何人也?一位我景仰的、好奇的、琢磨不透的男人,一个文人和隐者。
据说他出身于名门仕宦之家,生活优渥,满腹才华一肚子锦绣文章,可他却不以为傲博取功名,只爱吟风弄月种梅养鹤。
对于名利,他一笑而过。别人得文一篇佳句几行沾沾自喜恨不能一朝天下闻。而他却咧咧嘴角淡然一笑、随手撕成朵朵白蝴蝶,翩然放飞于自然天地间……
他就是林逋,钱塘才子林逋。
他毅然转身,作别满城的繁华和热闹。
一支玉笛,一身素衣,一卷诗书一个童子。小舟翩然如白鹭,隐入那山环水绕的云烟深处……
他的心好大呀,大得能装下一个西湖;他的心好小呀,小的只能容下一舟一人一鹤一草庐。
与山水为伴,与鱼鸟相亲。二十年,不曾踏入市井半步。
他吟诗作画,看日出月升;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陶然一生。
据说他开垦山地,植梅三百六十株,每日吃食,只取一梅之需,多则不用。
偶有同道好友来访,童子便放飞白鹤,白鹤绕湖盘旋,先生在云水缥缈处,抬头望见,便欣然划桨而归。
据说他的诗句,字字如珠玑,偶然被人捡拾,视若珍宝。
而他的书法画作亦是精湛绝伦,深得后来的大学士苏轼、黄庭坚等喜爱。还有乾隆皇帝,亦很重视。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怎样的超凡飘逸、绝代风华?
寻寻觅觅,踏着千年漫漶蜿蜒的足迹,孤山,我来啦!
在绿水旖旎衣袖染香的西子湖畔,我虔诚地询问着路人,请问孤山在哪?和靖先生的放鹤亭在哪儿?游人先是愣了愣,继而摇摇头,说不知道哪儿是孤山?也不知道什么林逋(林和靖),遑论放鹤亭?
我张大嘴巴,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世人多知西湖之美,多知苏提春晓、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多知苏小小和苏小小之墓;多知断桥,多知断桥上白娘子和许仙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很多人不知道孤山,不知道林逋墓在何处?
寻寻觅觅,孤山,我来啦!
我立在西湖岸边,久久凝望畅想。
千年前的西湖,绿涛依旧拍打着堤岸,千年后的游人换了一茬又一茬。
酒楼茶肆,美食飘香;羌管菱歌,粉嫩娇娘。人说: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一拨一拨的人群走过,一拨一拨的人群回来。人群在不断地变换,而永远不变的,是那山那水清澈明净清洁如玉的精神和气节。
林逋先生极爱梅花,他眼中笔下的梅花是活的,是他的心,他的魂,他的妻;情意相投,心心相印。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东坡先生任职杭州时,曾不吝笔墨为林逋写下了好几首洋洋洒洒的长诗。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书林逋诗后(苏轼)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人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林逋先生,你却将千万世人削尖了脑袋也要追求的功名富贵,轻易地抛入尘埃,将自己清洁的身心,献给了西湖和孤山。
他走的不是终南之路,即使在临死的时候,还暗自庆幸:犹喜曾无封禅书!
扰攘中,他选择了另一种活法。在精神的世界里,他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的境界,是绝美的神话。
寻寻觅觅,我终于来到了孤山之上。
其实山并不高,宛如一个黛色的发髻,绾在了西湖的鬓边。涛声阵阵如歌,枕着那深情,可以静静入梦。
是的,我相信林逋先生是深情的,热爱山水自然的人,心中怎么会没有深情呢?他曾经有词为证:
相思令·吴山青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据说林逋先生死后,衣冠冢里,除了诗书之外,还有一支玉色头钗。莫不是另一段《钗头凤》的故事?
只因爱得太深,才会毅然转身。
只因爱得太深,才会将自己放逐在世俗之外,山水之间,这干净纯美的地方。
只因为他要守护那份爱,那份纯,那份真,那份美!然后他把自己活成了一幅画,一首诗,一个传奇。
小路悠悠,古树参天,孤山寂寂。
忽见一个素衣长身、清秀脸面的书生慢慢走来,脚步窸窣,惊动了草叶惊动了一只正在啃草的小鹿……
头顶嘎嘎两声,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飞向那苍蓝遥渺的天际……
孤山,我来了!一个爱诗爱梦爱山爱水的寻常女子,寻觅着先生的足迹,来到了西湖之畔的孤山,来到了您的放鹤亭和草庐前,我能否叩开您的柴扉?
讨一口茶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