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蒋月阳
通 讯 员 胡日峰
作为承载自然与文化双重价值的“活文物”,古树名木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值此“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之际,日照大地515株古树名木在科学管护、全民参与和制度保障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这座城市最珍贵的绿色遗产。
这515株古树,主要以侧柏、银杏、国槐等树种为主,还有一定数量的紫藤、黄连木、海棠等,分属36科42属,主要分布在名胜古迹、公园、寺庙,还有相当一部分散生在巷道院落、房前屋后及偏远山区。
普查建档,给每一株古树办“身份证”
清晨的阳光洒在浮来山定林寺,一株树龄约3700年的古银杏静静矗立,枝叶如伞,诉说着千年沧桑。在它的树干上,一块醒目的保护标识牌随风轻晃,上面清晰标注着树种、树龄和保护级别,还附有一个专属二维码。
“这是我们为每株古树制作的‘身份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市民扫码就能了解古树的生长状况和历史故事。”
自2022年起,日照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53个乡镇(街道)逐村逐树调查,严格对照分级标准认定。通过文献追踪、访谈估测等科学方法,建立了“一树一档”电子数据库,实现了古树名木的精准管理。
全市还按照“一树一策”的要求,为每株古树制定个性化保护方案,划定以树冠投影的一定长度为半径的保护范围,签订养护协议,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完整的保护管理链条。
多措并举,科学守护绿色文物
在莒县浮来山上,几位工作人员正在为一株古银杏进行“体检”。他们小心翼翼地清理枯枝,检查树体健康状况,并用特殊材料封堵树干上的朽洞。
“这是我们的专家团队定期‘会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解释道,“根据古树的保护等级和濒危程度,都会有计划地开展复壮工作。”
在资金保障方面,“十四五”以来,全市投入古树保护经费168万余元,依托“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平台吸引社会捐资3.5万余元。莒县还为全县所有古树投保,保额达2亿元,为古树名木保护加上了“护身符”。
在环境改善方面,对古树周围的杂物堆放、临时建筑进行清理,对土壤板结、肥力差的立地环境进行改良,开展枯枝清理和支撑保护,全方位消除安全隐患。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建立了巡查制度,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防治,采取涂刷桐油、封堵朽洞等措施,有效延缓了古树衰老。
活化宣传,让古树生长在市民心中
周末的岚山区一所小学内,一群戴着“小小古树宣传员”绶带的孩子们正在认真排练。他们准备前往附近的古树现场,向游客介绍古树的故事和保护知识。
“我们连续两年开展‘小小古树宣传员’活动,培养古树名木保护接班人。”活动组织者说,“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保护意识,是传承古树文化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日照市充分挖掘古树背后的历史故事,制作了《挖一挖,岚山区的古树名木》等专题宣传片,发布《日照古树名木鉴赏》公众号宣传系列,在义务植树、科普宣传月等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通过展板、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全市开展宣传活动50余次,发放材料1万余份,让古树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加入到保护队伍中来,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制度保障,构建长效保护机制
“我们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了项目审批和林地审批环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日照一直坚持在重大工程前期就考虑古树保护,避免了因建设需要移植古树的情况。
近三年,日照持续开展“春风”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犯罪行为,公开举报电话,形成了有力震慑。
截至目前,全市古树名木未发生移植情况,长势正常的占70%,衰弱的占28%,濒危的仅占2%,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守护绿色遗产,共建美丽日照
夕阳西下,浮来山定林寺的千年银杏披上了金色的外衣。微风拂过,落叶如蝴蝶翩翩起舞,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
在“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之际,日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呼吁更多市民加入到古树保护队伍中。从认识、了解到参与、守护,让这些历经沧桑的绿色生命继续见证城市发展,传承中华文化根脉,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日照力量。
古树无言,岁月有声。在日照,515株古树名木正以蓬勃的生机诉说着这座城市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日照也将继续完善保护机制,创新保护方式,让这些“活化石”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