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丽 张玥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课后服务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缓解家长负担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课后服务仍普遍存在内容单一、资源利用率低、城乡差异大等现实困境。日照市虽在课后服务覆盖率(87.5%)和满意度(99%)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服务内容同质化、社会资源参与度不足等挑战。通过家校社协同机制创新破解课后服务供给难题,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课题。
课后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基于日照市的实证分析
从日照市课后服务实践来看,政策落地初期的“全覆盖”目标已基本实现,但供给质量与学生、家庭需求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具体表现为三大核心难题。
服务内容同质化严重,“托管看护”属性突出。课题调研数据显示,日照市东港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中,作业辅导占比高达70%以上,艺术、体育、劳动等素养类课程占比不足30%。城区学校虽尝试引入特色活动,但多以学科补习为核心;乡镇学校受限于师资与设施,课后服务基本停留在“看管学生、完成作业”的基础阶段。
资源整合效率低下,协同机制存在壁垒。日照市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如日照科技馆、社区文化场馆、非遗工坊及企业实践基地,但课题团队梳理发现,这些资源实际利用率不足30%。从时间维度看,社区场馆开放时段多为工作日9:00-17:00,与学生课后服务时间完全错位;从协作维度看,非遗传承人、企业导师等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的比例仅为 12%,且多为临时合作,缺乏常态化联动机制。更突出的问题是,家校社三方责任边界模糊,38%的教师表示“不清楚社区可提供哪些资源”,29%的家长认为“学校未充分征求家庭意见”,导致资源“沉睡”与需求“饥渴”并存。
城乡服务供给失衡,教育公平面临挑战。城区学校依托社会资源优势,已开展“海洋生态探究”“职业启蒙课”等高阶课程;而乡镇学校因资金、师资短缺,课后服务仍以“基础托管”为主。城乡学生在实践能力、兴趣特长发展上的差距持续扩大,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相悖。
家校社协同赋能的破局逻辑:构建“三维联动”供给体系
针对课后服务供给难题,课题团队以“资源联动、需求适配、动态提质”为核心逻辑,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在供给端实现从“量的覆盖”到“质的提升”的转型。
资源联动:打破壁垒,构建全域共享资源池。课题实践中,首要任务是整合分散的家校社资源,形成“1+N”资源联盟模式。“1”即以学校为核心,梳理校内师资、场地资源;“N”即联动社区、企业、非遗传承群体等社会力量,建立动态资源数据库。具体来看,日照市东港区已纳入23个社区场馆(如博物馆、科技馆)、18家企业基地(如海洋馆、农业园区)、35名非遗传承人(涵盖草编、渔民画等技艺),明确各方供给清单——— 社区负责开放场地、提供活动支持,企业开发“职业体验课程包”,非遗传承人定期驻校开展技艺教学。
需求适配:分层设计,打造差异化课程供给。基于问卷调研与访谈,课题团队确定城乡需求差异——— 城区家长更关注“素养拓展”(如编程、戏剧),乡镇家长倾向“劳动教育+乡土文化传承”。据此,构建差异化课程供给体系:城区学校推行“基础托管+特色选修”模式,开设编程、机器人、戏剧等特色课程,学生通过数字化平台自主选课,选课率达100%;乡镇学校深挖本土资源,开发“草编技艺工坊”“农耕实践课堂”等乡土课程。这种“按需供课”模式,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确保课后服务与学生需求精准匹配。
动态提质:科学评估,建立闭环优化机制。为保障服务质量持续提升,课题团队构建“三维评估体系”,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动态监测与优化。量化维度包括“课程吸引力”(学生参与率、兴趣指数)、“家校社参与度”(家长满意度、资源利用率)、“学生素养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测评);质性维度涵盖学生作品、家长访谈记录、教师授课。针对乡镇课程资源单一问题,推送非遗课程资源包,实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优化改进”的闭环管理。
协同赋能的实践成效与启示
该模式实施后,供给端实现三大转变:一是课程供给从“同质化”向“多元化”转变,特色课程占比从30%提升至65%,城乡学校均形成“一校一品”特色项目;二是资源利用从“碎片化”向“一体化”转变,社会资源利用率提升38个百分点,家校社协作效率显著提高;三是服务目标从“托管看护”向“素养培育”转变,89%的学生表示“兴趣特长得到发展”,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家长满意度持续攀升。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以下启示:
强化政策引导:地方政府应出台配套政策,明确家校社三方权责,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资源整合。
推动数字化赋能:建设区域性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实现资源智能匹配与成效动态监测。
注重乡土资源开发:乡镇地区应立足本土文化,将非遗、农耕等资源转化为特色课程,避免盲目模仿城区模式。
课后服务作为“双减”政策的重要载体,其供给质量直接关系到政策成效与民生福祉。日照市的实践表明,家校社协同赋能是破解课后服务供给难题的关键路径。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强化政府引导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合作+家校共担”的多元投入模式,保障协同育人体系可持续运行,让课后服务真正成为“家长放心、孩子喜欢、社会认可”的民生工程,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文系2025年日照市社科专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2025199;作者单位:日照市新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