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树文明风尚,共享美好生活,安东卫街道———
□ 全媒体记者 李圆
秋日傍晚的岚山区安东卫街道前合庄村,夕阳刚给白墙黛瓦镀上暖金,文化广场的音乐便准时响起——— 大妈们踩着节拍舒展舞姿,孩童绕着健身器材追逐嬉笑;不远处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几盏明灯映着伏案读书的身影,墨香与笑声在晚风里交织。近年来,安东卫街道坚持将文化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以“建阵地、丰活动、树新风、强法治”为弦,奏响了文化与文明共生共荣的乡村乐章。
把“文化客厅”建到村民心坎上
“以前农闲蹲墙根,现在活动室里读报、下棋,日子别提多滋润!”68岁的张大妈笑着说道。为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该街道统筹规划,指导并支持各村居整合资源,高标准建设集议事、学习、娱乐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室内,村民聚在这里学政策、聊家常;阅览室的百册图书摆得满满当当,从教孩子认字的绘本,到帮农户解难题的农技手册,应有尽有。
同时,该街道着力提升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品质,使其成为“欢乐磁场”。前合庄村文化广场上,健身器材锃亮,“幸福前合庄”舞台背景格外醒目。傍晚时分,广场舞队的红绸舞动,歌声、笑声传至村头,路过的老人也会随节拍点头。该街道还指导各村利用文化宣传栏展示村庄变迁老照片、文明公约红榜与传统美德漫画,让村民散步时也能汲取文化养分。
让“百姓舞台”点亮村民精气神
百姓舞台,百姓做主。在安东卫街道的倡导扶持下,前合庄村“我们的节日”文艺汇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已实现常态化、品牌化。该村文艺队伍,是村民自发凑成的“班子”:王大姐爱唱吕剧,张大哥会写快板,农闲时大家凑在活动室排节目。春节办联欢、端午包粽子比赛、国庆唱红歌,一年下来不少于10场活动。从歌咏到读书分享,一年四季,好戏连台。
“以前邻里各忙各的,现在一起排节目、读读书看看报,感情比亲兄弟还亲!”村民刘大哥说道。该街道通过持续输送资源、搭建平台,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撒“文明种子”在乡村扎下根
“没摆大酒席,没要高额彩礼,就请亲戚吃了顿便饭,省心又省钱!”刚办完婚礼的小夫妻,提起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就竖大拇指。近年来,该街道将培育文明乡风作为重点,指导各村健全红白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村里的文明迎亲队成了“新风标杆”,自行车队迎亲、电子鞭炮替代烟花,既热闹又环保。
此外,该街道与前合庄村整合资源成立“道德评议会”。遇到乱扔垃圾、邻里拌嘴的事,老党员们会上门调解。久而久之,村民们都养成了“遇事讲文明、处事守规矩”的习惯。如今的前合庄村,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新风尚愈发浓厚,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提升。
给“文明之路”装上“安全阀”
“以前跟邻居因为一些矛盾,闹得差点吵翻脸,多亏调解委员会帮我们捋法律、讲道理,现在我俩还一起下地干活呢!”村民孙大哥说起这事,满是感激。为让村民懂法、用法,该街道积极探索“法治融入”路径,整合司法所、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定期在各村开设“法治小课堂”,婚姻、土地、邻里纠纷这些“家常事”,都能在课堂上找到答案。同时,该街道着力建强基层调解队伍,对村居调解员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其依法调处矛盾的能力。村里的大喇叭每天还会播“法治小常识”,微信群里也常发法律案例,慢慢地,“遇事找法”成了村民的口头禅。
如今,行走在安东卫街道的乡村,既能感受到文化活动的热闹红火,也能体味到文明新风的润物无声。安东卫街道将继续深耕人文沃土,滋养文明乡风,带领更多村庄在实现物质富裕的同时,抵达精神丰盈的彼岸,绘就更加绚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