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人大常委会“六五四”监督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 全媒体记者 秦钊
五莲县户部乡果树大本营樱桃基地,由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乡村振兴工作专题询问正在进行。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健首先提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以示范片区建设为牵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把片区建设的成效体现到促进农民增收上。请问在这方面,我市有什么创新思路和务实举措?”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马宗光直接上干货:“正在整合要素资源,把距离相近、功能相近、产业相近的村庄连片规划、连片共建、连片发展、整体提升。同时,加快培育绿茶、蓝莓等八大特色产业集群以及26个特色单品,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实现产村联动、村企互动、共建共享。”
这场别开生面的专题询问,是市人大常委会创新监督方式的一个缩影。
监督,是宪法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能。近年来,日照市人大常委会聚焦选题、推进、增效三个环节,构建起“六步选题、五式推进、四招增效”的“六五四”监督机制,让监督工作更加精准、更见成效。
六步选题 让监督更贴中心、更接地气
前不久,在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一份2025年度监督工作计划进入记者眼帘。这份监督工作计划,可不是研究室凭空编造出来的,而是按照“六步选题”机制,从海量建议中精准筛选而成,打通了从民意源头到监督落地的清晰路径。
提升监督工作成效,首在选题。市人大常委会敞开大门,市人大各专委主动对接联系部门和人大代表,广泛征集监督议题,从火热实践和真切诉求中汲取养分。“农业农村领域,代表对河道管理问题反映集中”“教科文卫方面,促进乡村民宿提质升级需持续跟进”“社会建设工作委计划对社会保险法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声音最接地气。”工作人员回忆,“在一次代表联络站活动中,基层代表反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进入校园的问题,这一线索当即被纳入选题建议”。
“选题要找准关系发展大局、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切入点,把握好监督时序和力度,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研究室主任安丰平表示。广泛征集之后,海量建议汇至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工作人员随之化身“信息分析师”,投入紧张梳理。在“沙里淘金”中,一份聚焦重点、脉络清晰的监督议题初步清单逐渐成形。
初步清单能否转为年度计划,需经“熔炼”环节———协商论证。会议通常由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主持,市人大各专委、市人大常委会各委室负责人齐聚,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汇报征集梳理情况后,关于“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深度探讨随即展开。大家畅所欲言,时有观点碰撞,只为让计划更科学、精准、均衡。经充分讨论、评估、权衡,部分议题合并,个别项目调整,重点更突出,布局更合理,年度监督计划(征求意见稿)就这样在集体智慧中诞生。
将年度监督计划(征求意见稿)印送“一府一委两院”、区县人大常委会及市人大各专委、市人大常委会各委室,再次征求意见。真知灼见再次汇集而来,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逐条分析、认真吸纳,对征求意见稿多轮修改。这既是集思广益、凝聚智慧,也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确保计划既紧扣市委中心工作——— “连天线”,又回应社会关切———“接地气”。
年度监督计划(讨论稿)汲取养分后愈发成熟,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根据市委常委会意见,监督计划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的年度监督计划(草案)。
最后一个环节,主任会议审议年度监督计划(草案)及常委会工作要点,深入讨论通过后,以市人大常委会文件印发实施。此时,它不再仅是计划,而是成为了市人大常委会新一年依法履职、开展监督的“任务书”和“路线图”。
遵照议题征集、梳理汇总、协商论证、征求意见、市委讨论、审议通过“六步选题”机制,确定的2025年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重点突出,任务清晰:听取审议“一府一委两院”专项工作报告15项,涵盖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社会保障等;财政经济监督11项,紧盯“钱袋子”;执法检查6项,推动法律法规落实;专题询问1场,直指关键;专题调研14项,辅助决策;另有集中视察、专项督查等7项其他监督。
“六步选题”环环相扣,不仅是方法创新,更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让监督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实际、回应民心,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注入了法治保障与制度力量。
五式推进 让监督更有刚性、更具权威
人大监督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日照市人大常委会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探索实施“组合式”“联动式”“点穴式”“协同式”“补网式”等监督方法,推动监督从“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
乡村振兴,事关全局,千头万绪。若监督力量分散,犹如五指张开,力道尽失。市人大常委会深谙此道,于是一套漂亮的“组合拳”随即打出。故事始于开头那场别开生面的专题询问。会场不在人大常委会会议室,而是下沉到乡村振兴片区建设现场,邀请基层人大代表、农村群众与市直部门负责人面对面探讨问题、共谋良策。
这只是“组合式”监督的一个缩影。此前,市人大通过审议报告、视察调研、执法检查、跟踪督办等方式,深化监督效果。最终,在这场项目现场的专题询问,不再是“你问我答”,而是变成了现场办公,监督叠加效应充分释放。
食品安全牵动千家万户。面对从田间到餐桌的漫长链条,单一层级监督显得力有不逮。市人大常委会推出“联动式”监督,市县两级人大协同联动,打破层级壁垒,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并就推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同步进行专题询问,延伸监督触角,形成“一盘棋”格局。这场围绕“舌尖安全”的联合行动,不仅推动监管体系完善,更让市民感受到人大监督无处不在。“我们将建立全链条可追溯体系,明确各环节责任,完善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监管体系……”市场监管部门的承诺掷地有声。
监督并非面面俱到就好,有时精准发力胜过四面出击。“点穴式”监督聚焦“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上半年,针对安全生产“一法一条例”的执法检查启动。这次检查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直指“城市应急救援规定落实”这个要害,从城市大型综合体、道路交通、市政工程、旅游景区和大型游乐设施等领域找出5个方面、21条问题。这份问题清单如同“诊断报告”,送到相关部门手中。整改有了明确靶向,监督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点穴式”监督用最小成本解决最关键问题,彰显了监督智慧。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地方性法规若躺在纸上沉睡,便是“一纸空文”。如何唤醒?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出“协同式”监督新路径。针对法规实施难问题,市人大连续四年开展“回头看”,并作出推动地方性法规进入执法、纳入监察、融入司法、列入普法的决定,还建立了“1+N”协同联动机制,整合纪检、司法、行政执法等部门力量,打造了全国首创的数字平台——— 地方性法规数字化监督平台。平台上,每部实体法的条文都被逐项分解量化,如同为法规实施安装上了“数字雷达”,任何环节缺失都会发出报警。这一实践荣获了省级荣誉,并在省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先进经验推广。
发展的脚步延伸到哪里,人大监督就应覆盖到哪里。开发区和街道作为前沿阵地,曾存在制度短板和监督盲区。“补网式”监督旨在织密监督网,确保全覆盖。在开发区,建立人大代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重大事项报告机制,开发区预算纳入市本级预算审查,改变以往“监督不到”的尴尬。在街道层面,创新推行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县级人大常委会定期听取街道工作专项报告,将街道预算纳入县级预算审查范围。这些制度完善如同为监督网络打上“补丁”。源自日照市实践的“优化街道人大工作运行机制研究”课题,被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立项,意味着“补网”经验正在为更高层制度设计提供基层探索。
从“组合式”的雷霆万钧,到“联动式”的纵横捭阖,从“点穴式”的精准犀利,到“协同式”的聚指成拳,再到“补网式”的周密细致,“五式推进”不是孤立招式,而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监督体系。背后折射的,是日照市人大常委会对初心使命的坚守,是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践行,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地方实践。
四招增效 让监督更见成效、更聚民心
监督发现问题只是起点,推动彻底整改才是监督的关键。日照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效果为导向,构建“项目化实施、清单式交办、常态化督办、综合性测评”链条式闭环机制,推动审议意见从“纸上”落到“地上”,将监督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效。
将人大监督工作比作“项目”来管理,是日照市人大常委会的一大创新。
“就像工程项目有施工图和时间表一样,我们的监督工作也有了标准化流程。”工作人员介绍,从监督启动、调查研究、报告形成到会议审议、意见处理、结果反馈,每个环节都明确了完成时限、工作主体和标准要求。
执法检查是监督的“重头戏”,而“四必查”又是执法检查重中之重,即查法律依据、查执行漏洞、查责任落实、查群众意见。
“以前检查,可能更多是走一走、看一看。现在‘四必查’要求我们必须沉下去,带着问题导向,深入基层一线,听真话、察实情。”一位参与执法检查的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深有感触。
审议意见提得再好,如果交办不清、责任不明,就容易“空对空”。“清单式交办”机制,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一环。
每次常委会会议后,相关专委或工委都会对形成的审议意见、执法检查报告指出的问题、专题询问关注的重点进行系统梳理、归纳提炼,形成条目清晰、要求明确、责任到人的“监督意见清单”。“清单上,每个问题对应哪个部门负责,什么时候完成整改,以什么形式反馈,都写得清清楚楚。”一名委员这样表示,“这份清单以常委会正式文件的形式交办‘一府一委两院’,具有很强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避免了责任推诿和拖延应付。”更重要的是,日照市人大常委会不仅关注具体问题的整改,更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对于监督中发现的普遍性、制度性短板,常委会及时通过法定程序,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章立制,以实现“解决一个问题,完善一项制度,治理一片领域”的倍增效应。
交办不是终点,落实才是关键。为确保“监督意见清单”变成群众“幸福账单”,市人大常委会建立“常态化督办”机制。这套机制由常委会领导领衔督办,相关专委、工委对口跟踪督办:定期听取“一府一委两院”关于整改情况的中期汇报;组织人大代表深入现场视察;对已整改问题进行“回头看”复查;必要时,约见相关部门负责人,当面询问进展、压实责任。
“就像项目监理一样,我们全程跟踪,直到问题彻底解决。”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委员讲了一个故事。在跟踪督办一项关于城市内涝治理的执法检查意见时,他们发现某个泵站升级改造项目进度滞后。督办组立即启动约见程序,请来相关部门负责人说明情况,分析瓶颈,共同研究加快进度的措施。“这种持续的监督压力,有效推动了相关部门把整改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从‘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
人大监督成效如何,最终要由人民来评判。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综合性测评”机制,将监督过程和结果置于阳光之下。适时通过官方网站、政务新媒体等平台,向社会公开重要监督议题的监督过程、发现的主要问题、形成的审议意见以及“一府一委两院”的整改落实情况。同时,引入满意度测评机制,邀请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对相关单位办理落实审议意见和重点交办事项的情况进行投票测评。
9月30日,市人大常委会印发了《关于市十九届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满意度测评结果的通报》。通报显示,30件审议意见中,办理工作满意率达到100%的有12件,对所有办理情况无不满意票;24项重点交办事项,在规定时间内基本完成整改、顺利销号。
从精心设计的“项目图”,到责任明确的“任务单”,再到环环相扣的“督办链”,最终到公开透明的“成绩单”,日照市人大常委会探索构建的“六五四”监督机制,不仅提升了监督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实效化水平,更让制度的生命力在一次次精准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中得到充分彰显,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