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西辉 报道
本报讯 抢秋、播麦,是东港区各个镇村每年霜降前后的“重头戏”。今年“三秋”生产,因为前期的连续降雨天气,“抢”更有了紧迫感。东港区以科学调度为基础、以技术指导为依托,多方协作为支撑,全力推进加快秋收进度,小麦适期适墒播种,打响了一场抢秋种麦的“三秋保卫战”。
10月22日上午,东港区南湖镇盛代疃村,种粮大户盛伟正在驾驶着大型履带联合收割机对连片田里的最后一片玉米进行“扫尾”。随着一片片玉米倒下,金灿灿的玉米颗粒“流”进车斗里,落下时清脆的“唰唰”声显示着玉米的含水量已经降到存储“安全线”内。“这几天风大、气温高,地里硬实,大机械能进地作业,效率一下子就赶上来了,明后天就能接茬种小麦了。”盛伟的额头挂满汗珠,语气里却洋溢着轻松。周边已经完成收获的地块里,五六台大型农机穿梭作业,忙碌着秸秆还田、翻耕整平,为小麦播种做好准备。“扎进玉米地里就干,帮着掰穗、装袋、搬运,我这块玉米一上午就收完了,可帮了大忙了。”张大爷看着园里摊开晾晒的玉米穗,掩不住的感激之情。
10月16日,东港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组织机关党委及六个乡镇党支部的党员力量,组建“助农抢收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村“秋收”困难的农户开展抢收帮扶。用一抹抹“城管蓝”,守护农民的“粮袋子”。党员、志愿者、合作社拧成“抢收”的一股绳、文化大院给农户当晾晒场、组织烘干设备对接服务农户……暖心的场面,在东港区的田间地头不断上演。既解决了辖区内留守老人、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抢秋”之急,又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抢秋播麦,科学技术是支撑,更是底气。东港区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墒情、出对策、盯落实,为农户组织“三秋”生产开展精准帮扶。为保障农机设备高效运转,东港区各级农机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镇街、农机合作社和田间地头,开展农机具检修、保养服务,及时排查解决农机故障,最大限度减少天气因素造成的损失。东港区农业农村局成立了7个“三秋”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组,分赴各镇街开展分类抢收、小麦播种等指导服务,让农户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
田间地头有技术人员身影,线上也有“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中午11点30分,西湖镇圈村的老杨停下手里的农活儿,听着村里大喇叭播放的秋收秋种技术指导。“前几天播了《秋收秋种技术指导》《在田玉米科学管理指南》,跟着指导把玉米穗装笼室外存放,前几天下雨果然没有发霉。今天播的是小麦播种的关键技术,我得好好听听,看怎样晚播增产……”
东港区融媒体中心不但通过“东港发布”“在东港”融媒体矩阵跟进播放天气预报、农业技术指导,还创新“应急广播+媒体矩阵+融媒传播”的生产传播路径,发挥应急广播系统“战时应急、日常宣传”的职能,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将各类技术指导第一时间录制成音频,通过620多个镇村的应急广播终端,早中晚循环播放,为“三秋”生产提供专业技术指导。
抢秋播麦,收的是今年的成果,播的是明年的希望,暖的是农户的心。东港的抢秋播麦,有力度、有速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