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阵地共享、服务联动”新模式,东港区———
□ 本报通讯员 李晓飞 郑硕
“我闲不住,干了二十多年理发了,也不想让手艺荒废,咱社区老人比较多,去外面的店里理发怎么也得二三十块钱,而且来来回回就得折腾大半天,所以我就自备工具,给大家提供点便利。”近日,家住东港的63岁居民陈玉玲说。
原来,为解决理发店数量少、价格不友好的问题,石臼街道银海社区招募“筑梦合伙人”,利用楼梯下小空间,打造了一间小小理发店——— “幸福从‘头’开始”便民理发店。
前来理发的,大多是辖区的老人。他们聚在一起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耐心等待。陈玉玲一边与老人们亲切交谈,一边细致利落地修剪头发,整个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不仅如此,银海社区还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理发服务,对孤寡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免费义剪,让居民真切地享受到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带给大家的便利和实惠。截至目前,累计服务居民600余人次,老年人群占比80%。
除了便民理发店,银海社区还引进“筑梦合伙人”,创新开办“银海夜校”“儿童培育”“老年大学”“创业辅导”等特色项目。如每周六的“一间书法”课程,目前已有50余名孩子参与。
在林海社区邻里学堂,通过居民推荐、自愿报名,15名社区达人成为活动导师,也是文化书院的合伙人。68岁的退休医生江美子与“林海社区艺术团”的6名银发伙伴,编排融合社区生活与传统文化的《移风易俗新风貌》“三句半”作品,锣鼓一响,先后6次在街道“邻里文化节”“社区文艺展演”中登台,把移风易俗故事讲给居民听,成为居民口中“接地气的文化轻骑兵”。
还有来自帕米尔餐厅的“00后”小热,发挥厨艺特长,每周三下午在文化书院教居民做新疆特色菜。从手抓饭的配料的调制技巧,到做出美味的特殊秘诀,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去年年底,组织了“邻礼家宴”活动,让参与课堂的居民带着自己做的菜齐聚书院,共话家常,20多道家常菜摆了满满两桌,成为社区里温暖的“烟火记忆”。截至目前,他的美食课堂已开展5期,服务居民200余人次,让文化书院不仅有墨香,更有了生活的“香味”。
除了石臼街道,在日照街道沙墩社区,招募“文化书院合伙人”的创新实践也为居民接受文化教育注入了别样活力。46家商户加入了“红心商户联盟”,成为文化书院文化惠民、文明共建、邻里共融的合作伙伴。杰馨书画的张琳为孩子们带来了书法培训;乔希家的书带来自然拼读少儿英语公益课堂,东港区国际象棋协会老师传授博弈智慧……这种“阵地共享、服务联动”的新模式,让文化书院成了“大舞台”。
从银发理发师到退休医生,从书画老师到烘焙店主,文化书院把“合伙人”大门向所有年龄、所有行业敞开,让“人人皆可为师、处处皆能育人”成为现实。如今,在东港区,12家文化书院、120余名“合伙人”正把分散的个体力量汇成文明的江河,流过楼梯下的理发角,流过夜校的灯光,流过邻里学堂的锣鼓点,也流过共享厨房的美食分享会,最终沉淀为一座城市最柔软、最持久、最动人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