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台全国产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在日照港投用一年来,单机作业效率已达1500 吨/小时,为行业树立了自主创新的标杆———
□ 全媒体记者 蒋月阳 胡艳敏
近3日,山东港口日照港石臼港区10万吨级粮食专用泊位灯火通明,搭载7万吨进口大豆的水晶轮稳稳泊岸:一台“绿巨人”将机械臂探入船舱,大豆随之“搭乘”密闭皮带机直达筒仓,全程自动化流程如行云流水,其单机作业效率最大可达1500吨/小时。
这台刷新行业纪录的“绿巨人”,正是国内首台全国产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它的投用,标志着我国港口粮食接卸核心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为保障国家粮食供应链安全注入新质生产力。
作为全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港,日照港每年大豆进口量超1000万吨,粮食接卸效率直接关系到产业链上下游的稳定。然而,国内港口使用的粮食连续卸船机多依赖国外技术,单台采购成本达数千万元,关键配件不仅维修周期长、费用高,还时刻面临“断供”风险。
“就像一把‘剑’悬在头顶,一旦国外配件供应中断,整个粮食码头可能陷入停滞。”日照港安全环保科技部副部长王衍棣的话,道出了行业多年的隐痛。更为棘手的是,传统设备能耗高、效率低,每卸一船粮就有超20%的粮食需人工清舱———工人驾驶挖掘机在粉尘弥漫的舱底作业,既危害健康,又让整体效率大打折扣。
在粮食进口量持续增长、供应链安全备受关注的背景下,研发一台拥有“中国芯”的自动化粮食卸船机,成为日照港、更是整个行业的迫切需求。
“港口提需求、高校攻理论、企业造设备,三方‘接力跑’让研发周期缩短了一半。”日照港集团副总经理赵冰介绍,2024年初,日照港联合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开锐海洋起重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启了“港校企”协同攻关之路。
作为主导方,日照港不仅投入千万元研发资金,还开放所有粮食码头作为试验场,搭建1:1模拟平台,精准梳理出传统设备的12项技术痛点;武汉理工大学袁建明教授团队扎根码头一线,结合工人操作习惯优化理论模型;武汉开锐则发挥机制灵活优势,创始人杨仲带领团队长期驻港,在高校理论支撑下反复调试制造方案。
这种“需求—研发—应用”的闭环模式,让设备从图纸到投产仅用8个月,2024年10月重载试车时,初次作业效率就达1233吨/小时,远超同类进口设备。
这台“六边形战士”的底气,还来自四项首创“黑科技”:水平与垂直螺旋组合的集料取料技术,像“强力搅拌器”般破除粮食板结,解决了传统设备“挖粮难”问题;“斗式提升+水平输送”一体化设计,如同架设“直达电梯”,让粮食全程不落地、无撒漏;智能流量匹配的动态无尘转料技术,使螺旋取料机与输送带精准配合,接卸效率提升20%;全自动作业控制系统搭配视频监控、安全防撞装置,90%以上流程可远程操作,人力成本降低50%,作业安全性提升3倍。
数据显示,该设备吨耗电量仅0.34千瓦时,单机年节电达65万千瓦时,单舱清舱量降至13%,较同类设备减少48%,这就意味着:一线工人终于告别了“粉尘作业”!
“整机体积更小、自重更轻,性能却达到国际领先,投资成本比进口设备低30%。”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董瑞芝的话,凸显出“中国造”的硬实力。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日照港深耕科技创新、推动港口装备国产化的动力所在。
首台全国产自动化粮食卸船机的投用,不仅为日照港新增了年接卸200万吨粮食的能力,更填补了我国粮食全自动化连续卸船技术领域的空白,为行业树立了“自主创新”的标杆。
■短评:
以“中国芯”筑牢粮食供应链智慧屏障
从“卡脖子”到“领跑者”,这台带着“中国芯”的卸船机,为国内传统港口装备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台设备实现了远程操控、智能调度,将工人从高难度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单机效率提升20%,吨能耗显著降低———这正是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具体体现。
更为可贵的是,创新的背后,是通过协同攻关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从受制于人到自立自强,设备的国产化破解了国外技术的“卡脖子”垄断难题,这台卸船机的投用,也彰显出中国智造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