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市人民医院成功挽救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
□ 全媒体记者 费洪芹
“八月十五的半夜,推老人进手术室时,医生护士早都等着了,那真是跟阎王爷抢人啊!”时隔一个多月,回忆起那个惊心动魄的中秋之夜,患者老张的家属依旧红着眼眶,话语里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对医护人员的感激。
在腹主动脉瘤破裂这一“九死一生”的危局前,市人民医院多学科医疗团队以一场极限救援,用2小时手术创造了生命奇迹,让团圆夜重拾团圆。
急诊绿色通道:团圆夜的“生死警报”
中秋月圆,本是阖家团圆之时,老张却突发剧烈腹痛,家人紧急将其送医,CT提示“腹主动脉瘤破裂”——— 这一病症死亡率超90%,患者随时可能因大出血丧命。为求生机,家属连夜将老张转往市人民医院急诊。
抵达时,老张面色惨白、意识模糊,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开通绿色通道!立即完善CTA检查!”急诊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推进诊疗。检查结果显示,老张腹腔内有直径达10厘米的巨大腹主动脉瘤,是正常血管的5倍多,且仍在持续渗血。“必须立刻手术,晚一秒都可能没机会了!”在场医护人员深知情况危急。
血管外科刘贤华主任医师刚结束工作,接到消息后立即赶往医院。“只有紧急手术才能保命,我们必须和时间赛跑!”他向家属坦诚病情,家属毫不犹豫签下手术同意书。医院迅速启动重大手术流程,医务科开启急症预案,导管室、麻醉科、重症监护室、输血科医护人员迅速集结,一场生死救援在中秋夜展开。
手术台生死博弈:2小时的“极限挑战”
进入急诊导管室时,老张血压已跌至50/20mmHg,处于休克边缘。“常规全麻风险太大,可能刚插管血压就垮了!”刘贤华与张永臻、王平良、耿启峰医师紧急会商,果断采用局部麻醉方案。麻醉师王雪同步备好全麻设备与药品,迅速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和有创血压监测,筑牢手术安全防线。
手术中,动脉瘤持续出血,血管壁脆弱如纸,每一步操作都考验着医护人员的精准度与心理素质。刘贤华在显微镜下寻找血管入口,张永臻配合控制出血,王平良、耿启峰专注器械传递与参数监测。汗水浸透手术服,他们却始终紧盯手术部位,导管室里只有仪器滴答声和沉稳指令声。
当最后一根缝合线完成,动脉瘤出血被控制、血管通畅时,窗外已泛起微光,时钟指向凌晨2点——— 2小时的生死较量,医护人员成功获胜。将老张平稳送回重症监护室,所有人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术后康复接力:多学科守护“生命续航”
手术成功只是开始,术后康复更为关键。转入重症医学科二病区时,老张血红蛋白仅56g/L,相当于一半血液流失;大量出血引发腹腔间隔综合征,导致呼吸窘迫、肾衰竭、肠淤血缺血等并发症,生命再次受威胁。
“不能让之前的努力白费!”崔建主任医师带领乔利华、苏萌副主任医师组成救治小组,24小时坚守。他们为老张应用无创呼吸机、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持续监测腹腔压力,开展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与床旁血滤治疗,及时补充血液与白蛋白。
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下,老张病情逐渐好转:血压回升、意识清醒、呼吸平稳。当他第一次微弱开口时,护士红了眼眶。随后老张转入普通病房,从流质饮食到正常进食,从卧床到下床活动,精神日渐饱满。10月25日,老张在家人搀扶下出院,紧握医护人员的手哽咽道:“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专家提醒:早筛查是预防关键
“腹主动脉瘤像腹腔里的‘定时炸弹’,平时无症状,破裂后死亡率极高。”刘贤华强调,老张能成功救治堪称“医学奇迹”,预防远比救治重要。
他建议,65岁以上人群定期做腹部B超筛查;腹主动脉直径≥3cm者每年复查不少于1次;日常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清淡饮食与大便通畅,严格控制血压、心率;高危人群若出现腹部异常波动或突发剧痛,需立即就医。
而这场中秋夜的生死救援,早已超越普通医疗事件——— 它是一盏灯,照亮医者危急时刻逆行的身影;是一面镜,映照“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更是一座桥,连接医院与患者的真挚信任。
从急诊绿色通道的分秒必争,到手术台的精准博弈,再到术后的日夜守护,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用行动诠释:所谓“奇迹”,是有人在生死关头拼尽全力。
当月光再次洒满人间,老张与家人的团圆,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幸事,更印证了医疗事业的温度与力量———在生命面前,所有的坚守与付出,都有着最动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