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光大环保热电联产模式破解园区能源困局
□ 本报通讯员 王俊懿
步入光大环保能源(日照)有限公司,宽敞整洁的厂区内井然有序。这座日处理垃圾1500吨的现代化工厂,不仅是城市垃圾焚烧发电的“绿色心脏”,更成为区域零碳转型的重要引擎。
一组数据印证着循环经济带来的综合效益:年发电量达1.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9.0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24万吨;每小时供汽能力最高达30吨,服务园区重点企业20余家。
这场深刻改变园区能源结构与产业生态的变革,始于一次三方困局的破解,更是一场多方共赢的“蒸汽革命”。
时间回到2023年5月,日照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卢东磊在调研中敏锐地发现园区发展的一大瓶颈:负责生物化工园区供热的众力热电,因蒸汽需求量持续低于设备最低经济运行负荷,陷入“供则亏、不供不能”的两难。与此同时,1.4公里外的光大环保拥有充足的发电余热,可稳定供汽。
一边是国有热力公司背负亏损压力,一边是环保企业热源闲置、发展受阻。面对这一“堵点”,日照经开区深入研判、精准施策,提出创新破题思路:推动日照光大环保三期项目由单一发电模式转向热电联产。
经过密集调研、科学论证和积极争取,2023年6月,总投资3.14亿元的日照光大环保三期项目正式签约,一、二期机组热电联供改造同步启动。配套蒸汽管网于同年8月开工建设,仅用三个月,便实现了生物化工园区热源从传统燃煤机组向零碳蒸汽的历史性切换。
“我们用18个月完成三期项目建设,助力日照市主城区生活垃圾实现‘吃干榨尽’零填埋。”日照光大环保总经理闫顺介绍。
而卸下亏损包袱的众力热电,转而专注于蒸汽管网的建设与运维,经过两年磨合,目前已实现收支基本平衡。
如今,在日照光大环保厂区,资源循环与产业共生的图景跃然眼前———
沼气提纯项目现场,维尔利公司的膜分离系统持续运转,将垃圾渗滤液中的沼气转化为清洁能源,年产生物天然气203万立方米,注入城市燃气管网,创造产值超500万元。
50米外的锦润布草洗涤车间里,零碳蒸汽在水洗、烫平等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相比电力或燃气加热,工业蒸汽不仅显著降低成本,更在布草柔软度、杀菌效果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公司负责人赵文冲表示。
不远处,天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炉渣经多道工序“变废为宝”,成为有用建材。随着日照光大环保三期项目投产,该公司同步扩建产线,年处理规模从6万吨提升至8.1万吨。
蒸汽管网串联起的产业生态,持续释放着经济效益与环保优势,吸引着更多投资者的目光。瑞桥新材料、星联药业等用能大户,正是看中园区稳定的能源保障与降本潜力,纷纷布局新项目或新产线。
对山东元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用汽企业而言,改变远不止于成本优化。“日照光大环保的零碳蒸汽价格下降约1 0%,压力和温度稳定性也显著提升,”该公司生产总监秦绪程表示,“这种稳定性大幅降低了生产损耗,使灭菌过程更精准可控,在高效杀菌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物料的关键营养成分。”
四通八达的蒸汽管道,“烘热”了整个园区。闫顺望着周边繁忙的工地感慨:“以前这条路上企业屈指可数,如今依托零碳蒸汽这一核心优势,已聚集了一批优质项目。目前我们仍有富余蒸汽产能,可为更多新项目落地提供可靠保障。”
“绿色工厂”是打造零碳园区的关键细胞。近年来,日照经开区持续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技术融合,积极探索零碳发展路径。9月24日,日照经开区临港产业零碳园区成功入选《山东省零碳园区创建名单》。依托浆纸、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等产业基础,整合光大环保零碳能源、分布式光伏、恩川环保固废利用,以及即将启动的海上风电、阳光纸业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园区正不断提升绿色能源供给能力与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踏出一条具有临港工业特色的“零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