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隔柜犹期闻墨香
闲来静坐好读书
  

滕建泽
  40年前,家乡涛雒镇(那时叫公社)驻地十字街口往西、路北侧,门面紧贴东西大街有一家书店。那也是当时全镇唯一的一家书店,深不过4米阔不过5米的店面。一有空闲,我便时常步行5华里,靠着书店柜台眼巴巴地看着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图书,但往往囊中羞涩。隔着柜台嗅一嗅那缕缕墨香,也能得到一丝精神上的慰藉。
  店中一老一少两位店员,让我羡慕得不得了。那时,做一名书店店员就成了我的梦想。
  小学四年级,几个要好的同学将各自手中的书凑在一起,实行资源共享。无非是一些《小兵张嘎》《打击侵略者》等类的小人书。我却兴趣盎然,将那仅有的十余本书宝贝似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第一次接触“大部头”是在初中一年级。同桌一位同学不知从哪里借到一本皱皱巴巴、少头无尾且已经泛黄的《水浒传》,我死缠烂打地借了来。读起来虽然有点吃力,但终于见识到“《水浒》这部书”的真面目,心里还是十分受用满足的。
  上高中时,学校有一个图书馆,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司汤达的《红与黑》、雨果的《悲惨世界》等世界名著都能借得到。但由于高中学习压力大,课外书是不能随性去读的。
  高中毕业待业在家一年多的日子里,常常苦恼于没有书可读。庆幸的是,我从家中找到了一套《毛泽东选集》(四卷本),使我开阔了视野,从中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和古今中外许多的历史事件、历史典故。《毛泽东选集》(四卷本)陪我度过了那段无书可读的难捱岁月。
  1990年前后,文化市场开始繁荣,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出版业的繁荣有着丰富的资源。
  我喜欢上了散文和随笔。
  记得最初喜欢的散文是初中语文课本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涛雒公社小海联中张传宗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读大大增强了这篇课文的感染力。文章有衔山吞江之势,读来如观江河狂泻、睹万马奔腾,令人酣畅淋漓、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顿生忧国忧民的浩然之气。时光虽然已经流过了40年,但对于《岳阳楼记》的大部分内容,时至今日我依然能够背诵得下来。
  我开始喜欢现当代散文是从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开始的。我感受到一种磅礡的气势和大家的风范,那是一种汪洋恣肆、天马行空的散文笔法。与结构程式化的杨朔散文有极大不同的阅读体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文化领域的解放,原来很难见到的书籍在图书市场上已经开始涌现。事实上,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文坛上活跃着一批文学大家。他们的作品语言质朴而意蕴深邃,思想坦白而境界深刻。先秦、唐宋之外竟还有这么好的美文?这令我兴奋不已。
  读司马中原的《握一把苍凉》,常常回味他“春也没春过,秋也没秋过”的人生慨叹。这位浮居岛上30余年的老人,魂牵梦萦的是那血脉相连的故土。然而,一湾浅浅的海峡却让他有家难回。谁能理解,他那苍凉的心境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感悟?
  读李广田的《回声》,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陪同幼年的李广田回到“外祖父”家,听那黄河“这长琴的演奏”。
  读张爱玲的《私语》,恰似在一个“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的夜里,听一位大家闺秀“嘁嘁切切絮絮叨叨”地诉说自己的心腹话。
  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韶华胜极》,文章开阖吞吐彰显魔幻般的魅力。在他的笔下,闾巷风情如诗经里的阡陌人家,哀怨苦乐都能透出古典的美。胡兰成将民国初年浙东的乡村世界鲜活意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199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购得一部冯梦龙的《智囊全集》。随后,又陆续购得洪迈的《容斋随笔》、高拜石的《古春风楼琐记》等。
  这些随笔所记内容包罗万象,人物上至皇室贵胄、下到黎民百姓,内容从典章制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于坊间逸事、社会风情等等无所不包。这使我们能够感悟过去、启迪未来,领略人生百味、鉴别古今得失!
  行笔至此,不由喟然而叹:人生有限,先哲多多,好书如海。在这个快节奏、少闲暇,一些人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的时代,能够求得片刻的清闲,静下心来、坐稳板凳,书海中泛舟,不但能感受其中的乐趣,也是可以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的。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副刊·读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隔柜犹期闻墨香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