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七梅山馆笔记
  

李学明

读书
  说起读书,先自心虚,继而汗颜!
  因为中国的文化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童子功”,这个功夫是积学的关键,这个功夫若是荒废了,一生难以再补,我恰恰把这最珍贵的时光全消磨在“昏天黑地”的乡间儿戏里了。
  按古人的积学要求,胸中要有“三万卷书”笔下才能有点体会,但此中也多有“女儿语”。自己肚里有几许书,自己心里最是明白。
  先贤的文章皆是句诂字训,读之开人痴顽,指归人生。如若自己读书读得有了点体会,还要自出机杼,没有足够的积累,不经历一番世间风尘的蹉跎,没有躬身践履的深心体悟,笔下只能是拾人牙慧而已。
  古人读书,心思多在注疏上,所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此中积学方式是在生命的涵养与升华中检验读书人的学问,这种高度,不破万卷,不经过“韦编三绝”的苦读,想也不敢想。
  而立之后,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此时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也正是那较劲的关口,哪有时间安下心来把卷读书。
  直到满头堆雪时,此时确实有了读书的条件与时光了,却是上午读了,下午就给忘了。
  但只要读了、翻阅了,就不一样。
  然而,天下的书浩如烟海,你就是不吃不喝不睡觉,黑天白日地读,也只能见到冰山一角。
  故而清代有个叫唐岱的画家,给画家开了个书目。对于画家来说,这是必读之书。读完这些书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自己掐指算一下自然知道。读了这些书,关键是化为己用才有意义,不然便是“两脚书橱”,“两脚书橱”读再多的书也没有多少意义。常听说世间有画家曾读万卷书,然,观其画,境界品格笔墨等似乎与其所读万卷之书没有多少关系,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古人曾云,“源深者流长”。画家读书就是寻求笔墨的源头,从源头上汲取营养,固其根柢。以书开启心性,拓展胸襟,颐养文心,久之,变化气质,画里面才能有雅正之气、书卷之气,作品里才渐渐地呈现出超然尘外的品格,体现出奇书涵养的妙处。
  一个人读了多少书,画里有什么气息,是什么品格,什么境界,作品自己会说话的,人的标榜似乎都是多余!
  “方册在手,遍知天下”。古人说的真好。这真是一种幸福的事。
  这种幸福的事,为了让世间总是匆匆忙活的人也能享受,古人还有个妙招叫“三上文学”。“三上”的时光,如能利用好了,却也能受益匪浅。何况如今的“三上”其条件已今非昔比,“马上”已换上了飞机或者高铁,里面既有软座还有空调,“厕上”则是坐着很舒适的马桶,枕上是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外加席梦思,这是何等的自在和舒适。但,如今的“三上”,忙人们大都在低头拿手机,打发天下的朋友发来的无尽无休的微信,或者沉醉在眼花缭乱的各种游戏里了。
  古人不但发明了“三上”读书的高招,还诗一般地描述出读书可达到的三层境界,以此鼓励天下的读书人应勇猛精进,莫负时光。这是古贤治学的体悟,也是他们的悲悯胸襟所致。人若读书能读到第三层境界,那真是人生的赏心乐事。这是一种与昔贤往圣神交的大自在。
  至于自己脚下垫上多少卷书,才能登上这第三层境界,消受到那别样的风月,只有自己去体验了。
  天下的读书人不一定都要画画,但天下的画家必须要读书。

写字
  我父亲生前在我们当地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打我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给我弄来三本字帖让我临,他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一个男人活的就是一张脸。”
  一个男人活的就是一张脸,这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说起来,只要是识字的中国人,都能写毛笔字,但是写好字,却是极不易的。
  写字是要有师承的,师就是帖。不临帖,一辈子也别想把字写好。所以,过去中国的传统教育课程里都有大仿课。仿是什么?就是摹仿帖,这是起步。
  中国的书法传统太丰富了,太完善了。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里面尽是一颗颗的明珠在那里闪光,我们何不借来这束古贤的灿烂之光,照亮自己的艺术之路,这是捷径!
  乍一临帖是很枯燥的,看一眼写一笔,顾了形顾不了笔,直摹的胸中郁闷,长嘘短叹。于是,弃帖自造,痛快自在,随手而划,自以为得意。但,这般自在的写,一年两年,十年八年,总是日复一日地重复,写熟了,也写油了,自己还以为有了风格。终于有一天明眼人知,这不是风格,这是“野狐禅”,于是便傻了眼。
  于是再从头开始,白白浪费了时光,糟践了纸墨不算,最要命的是手上沾染了一种习气,这种习气很缠人,很难甩掉,时间越长越顽固,从事艺术的人,最怕手上有习气,这种习气不去,一生都为其所害。
  习气是一种低级的习惯,是一种起点很低的见识,它陋而顽劣。如果再将习气看成风格,更是大谬。然世间此类所谓书法家不乏其人,且自誉不凡,招摇世间,甚而从者如流,贻误后人。
  此等现象有谁站出来说,此是陋习,莫相效仿。如今哪有人这般不识时务。思来真是可叹!
  写字的高境界便是书法,书法是很讲究的,不是把字写好了就是书法,书法里要有境界,有品格。这就要求写字的人要具备各方面的修养,最重要的是人格和学问。学问来自于很多方面,最重要的即是读书,读书多了,久了便能化解人的习气,提升人的品格,变化人的气质,自然笔下的字也随之有了不一样的气息。
  但,也不是完全如此这般。世间也常见同道读了很多的书,但那字一年一年,亦复如是。这大概是学问和实践的接合点没找到,这个点有的人一辈子都找不到,这就牵扯到一个人的“敏感度”,这个敏感度“又叫“天才”。天才是存在的,古贤都有诸多诠释。但天才是靠学问来滋养的,滋养到一定的火候,才能迸发出来,蒙养不够,这种“所谓天才”,将会一生都无出头之日,白白地枯萎在躯壳里。
  写字是需要下一番苦工的。不信,当你看了潍坊博物馆复制的明代赵秉忠的状元卷子,你就从心里佩服古人的功夫。在那个限定的时间内又做文章又写出这几千个如此工整、一字不误的卷子,这才是真功夫、硬功夫。中国昔时的莘莘学子,十年寒窗里,不仅是读书,还练就了一笔好字,这状元真不是白给的。
  中国的很多艺术门类里,讲的、要的,就是功夫,功夫不到,其他层面更谈不上。
  临了很多帖,手上有了功夫,随手拈来,很是熟练。但,书法里更高的追求,又须要把这“熟”有意避开。郑板桥说“画到生时是熟时”。书法也追求“写到生时是熟时”,避熟就生,才能纯朴、厚重,不然手下把不住,过于熟练便成了油滑,就会无中生有,画蛇添足,就染上了花拳绣腿的习气,这叫做“不好好写字了”。
  写字如做人,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这是精神层面的升华,这也象李卓吾的“童心说”一样,从纯真到老练,从老练再回到纯真,这是人生的一个圈,也可谓是书法艺术的一个圈。书画家八大山人,从物质上的富有,到一夜之间一切化为乌有。他内心深处那种烦恼,那种挣扎,那种怨气,那种愤恨,那种绝望,充满了他的整个灵府。但经过后来的出世入世,几个来回的折腾和洗礼,他渐渐地把心里原有的块垒,一天天地化解了。他的心,他的灵府,最后清了,净了。他的心最后象山涧里流出的一泓清泉那样澄澈。所以,八大山人的书法才有了一般人不可能达到的净境。
  临帖要活到老临到老,二十岁时临,五十岁时临,直到耄耋之年还要临。只是这期间的感受和体悟是大不一样的。就像一个人从青年、中年到老年品读老庄一样妙。这也与古人所说的读书的那几个境界即门中窥月、推窗见月、台上玩月相似。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妙处所在,书法也不例外。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七梅山馆笔记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