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孙业勇 陈常玲报道
本报讯 今年以来,莒县公安局户政部门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聚焦群众日常办理户政业务的高频事项及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方式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线上服务与线下渠道互补充,创新推出“加减乘除”工作法,着力在窗口规范、办事流程、创新服务、消除痛点上下功夫,切实答好“便民利企”满意卷。
在窗口规范上做“加法”,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加强业务培训,突破传统“定时间、定地点”的大课堂形式,借助“钉钉”、微信工作群等平台,通过线上教学、线上讨论等方式,最大程度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提高培训学习效率。配齐便民设施,在等待区增配手机充电器、雨伞、一次性雨衣等便民装备;在人像采集区增配“梳妆”台、梳子、便民衣领、发卡、儿童玩具等;在体验区则通过自行设计消防墙、展示柜、播放防诈骗宣传片等,促进与办事群众互动,有效提升群众办事体验。优化版面设计,重新统一制定标志标识模板,统一规范物品摆放,统一悬挂公开服务事项、办事依据、收费标准的版面,新统一设计制度牌、宣传折页、二维码办事指南等版面和宣传簿册,为办事群众提供有效指引和便利。
在办理流程上做“减法”,提升窗口服务效率。办事环节再“简化”,严格省厅“1+6”要求,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将54项高频业务办理权限全部下放至派出所,由户籍民警直接受理、审核、办理;其它需要县局审核的事项,在上传电子档案后,可联系户政科民警先网上审批即可,努力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跑腿次数再“缩减”,积极探索高效服务途径,加快“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合规事项“马上办”、复杂事项“一次办”;建立容缺受理机制,对材料不齐或不规范材料,推行“先办事再补齐”机制,实现了审批提速、服务提质,有效避免了多头跑、多次跑问题。办理时效再“提速”,坚持“传统+科技”服务相结合,兼顾各类人群需求,配备了两台身份证自助办理机、三台临时身份证明自助打印机等,极大地方便群众24小时自助办证需求。同时,依托网上办事大厅、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行“指尖化”服务,实现23项业务网上申报、受理、咨询和办复等,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办理有关事项。
在创新服务上做“乘法”,优化便民利企举措。推行“特色办”服务,进一步升级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在城区户籍窗口推行“周末办”服务,在农村户籍窗口推行“预约办”服务,切实满足群众“随时办”需求。针对上班族、学生、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开展入校集中办理、进驻社区企业便民服务点办理、上门办理等方式,将公安行政服务触角不断向企业、社区延伸,尽可能缩短群众办事出行半径。今年以来,已为群众提供“周末办”服务1900余人次、预约服务300余人次;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70余人次。深化“跨域办”服务,严格落实全国通办、全省通办等政策规定,对符合跨域通办要求的,主动与对方公安机关对接,通过信息平台为群众完成办理事项,让惠民政策普惠到每一名群众,真正实现“群众少跑腿”的服务目标。今年以来,已办理省内异地身份证154个,市内异地身份证2627个,跨省通办身份197个,跨省通办户口迁移业务341笔,跨省通办出生入户业务3笔。创新“微讲堂”服务,针对群众关心较多、窗口经常办理户籍业务的问题,定期推出“户政微讲堂”专栏,录制户籍政策解读视频,适时通过“莒县公安”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平台进行发布,进一步加强了户籍知识的宣传力度和广度。
在消除痛点上做“除法”,提升窗口服务形象。强化内部监督,常态化对窗口内务、到岗到位、警容风纪等进行随机抽查和网上巡查,全面强化窗口民辅警纪律作风养成,以微笑服务、高效服务、便捷服务打造莒县公安窗口服务品牌,树立户政队伍良好形象。强化回访测评,依托12389、12345、民生警务等平台系统,对涉及户籍窗口服务的民意诉求办理、回访、反馈等,督促整改解决群众不满意事项;紧盯共性问题、狠抓个性问题,定期通报监测结果,实行挂牌通报整改,落实问题清零。强化意见收集,在户籍窗口设立群众意见簿、公开监督电话,对办理业务的群众定期开展调查回访,收集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意见建议,将企业、群众关切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消除在萌芽中,全力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