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继宽 高志远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重要概念。从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与基本观点进行分析,新时代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的高度概括,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发展道路“螺旋式上升和曲折式前进”的运动轨迹。
马克思主义认为动物并没有历史,动物无法像人一样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创造自身和社会的进程,发展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无论是国家还是民族只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才能屹立于世。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个历史阶段的转型与发展都是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
一是发展的奠基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存在巨大的“数量缺口”。数据显示,1949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仅占27 . 3%,1950年,中国GDP仅占世界的4.5%。在严峻的内外环境下,如何完成我国工业化成为发展的大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为优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工业化发展道路。到197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达到75.2%,并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等国防尖端技术,为国家独立自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并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人民需要更为先进的经济体制和生产力。
二是发展的快速增长期。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从设立经济特区到全面对外开放,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中国奇迹”。但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已不再是总量不足,而是结构性失衡。2015年,中央正式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逻辑从需求侧刺激转向供给侧优化的重大转折,扮演了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桥梁”角色。通过主动“挤水分”“腾空间”,为后续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扫清了障碍,进行了重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准备。
三是发展的新常态。2015年“开局季”,中国经济增长7%——这是6年来中国经济季度增速的低点,也是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后的最低值。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不同于经济快速增长期(1978-2012)的新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要推动经济平稳发展就要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就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要不断深化,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四是高质量发展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这一历史背景下,简单延续过去的总量扩张模式,已无法解决新的社会矛盾,更无法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势在必行。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模式转换为高质量发展模式。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一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中国经济历经七十余年探索,从量的积累最终走向质的飞跃的必然选择和逻辑归宿。
从人民对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到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不断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历史,就是我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努力奋斗的发展史。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应对当前复杂挑战、擘画未来宏伟蓝图的战略宣言。其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口号,而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框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是高质量发展是把握国家发展大势、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举措。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奠基”、改革开放后40年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为质的飞跃奠定了基础。应该看到,经济高速发展,解决了普遍贫困,但也带来了发展的不平衡、部分供给产品质量较低等问题。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优质产品、优美环境、优良服务和公平正义的需求日益强烈,这些“美好生活需要”无法通过简单的数量扩张来满足。高质量发展是植根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时代大势的精准判断,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举措。唯物辩证法认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高质量发展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范式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的根本性转变,是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驾驭复杂内外环境的战略抉择。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供给体系,推动供给体系高效多样,使供求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均衡,是回应人民期盼、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
二是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和战略基石。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理念,其目的就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方能推进社会的进步,反之则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发展先进生产力需要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就是为新质生产力培养丰沃的土壤,确保科技创新能够顺利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还应看到,当今世界面临世界格局加速演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加剧、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强发展的自主性和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强大的、高质量的国内经济循环,是应对外部风险和冲击的“压舱石”。
三是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民,高质量发展也是为了人民。人民是党的阅卷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通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推动共同富裕,来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四是“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将成效显著。未来五年,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催生新质生产力,以扩大内需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发展动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协调发展,以激发民族文化创新活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以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以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建军百年目标,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
(作者单位:山东开放大学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