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文
奎山位于日照市区南约七公里处,海拔230.7米,东、南两面紧靠大海,西、北两面是辽阔平坦的市区,几十里内没有其他山体与之相连,自成一体。它独立于平坦广阔的市区东南端,显得突兀孤立,因此,又称“孤奎山”。从北面看,奎山主体山峰呈东西走向,中间主峰与两边的次峰形如“山”字,如笔架,故古时又称“文笔峰”“笔架山”。由于奎山的地理位置独特,其山体独特,历来就有很多文人墨客,达官士人,登山游览。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观看奎山,抒发了各自不同的观感和情怀。清光绪庚子举人高祝三(字毓华,号豫山,日照市秦楼街道高家村人)游览奎山时,多角度观看奎山,写下了《咏奎山》诗一首,颇耐人寻味:“瞻(征)彼西旗空自飘,从来东鼓有谁敲。南鞍缺少随心马,北架恐(恨)无如意毫。”。清代进士丁泰(字来公,号洛湄,日照市涛雒人,顺治十五年进士)登奎山时作诗云:“沙浦山无数,来斯刮目看。一拳称砥柱,千古障狂澜。人与星共舞,海随天自宽。登临莫长啸,足底有龙蟠。”这些诗作,观后感叹,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更多的启示和遐思。
奎山的山体北面较陡峭,南面较平缓,只是由于前些年开山炸石,南面东半部分的山体被劈成了崖壁,可喜的是现在已进行了整修,并进行了绿化。山体西段向南延伸出一道山梁,中间凹,两边高,从西面看像一个马鞍,这里可能就是所说的“南鞍”吧。鸟瞰整个奎山山体,呈放射状。向南延伸出的山梁与向东延伸的主峰之间,形成一条沟壑,清澈的溪流从山顶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帮石底的山沟,一直流到山下,在山沟中形成一个个小水泊,水质清冽甘甜,令人急欲饮之。溪流是从山上大片的长势旺盛的松树林及成片的湿地下面渗漏出来,汇聚而成的,可见,山上的林木绿地植被保护得还是不错的。
山上有几个山洞和地堡,听说是文革时期“备战备荒为人民”时修建的,都没什么新奇。但主峰东段的陡峭山崖处的一个山洞,深不见底,从里面冒出阵阵冷气,令人发憷,不敢深入,但深处的情景总让人牵挂。登上主峰,有一人工开凿的半间民房大小的圆形洞穴,名曰:白云洞。洞穴全部是人工开凿而成,内壁圆弧形,像一个球体,能容纳十多个人。
“白云洞”顶上是由很多块巨石叠加而成的峰顶。峰顶北面是悬崖峭壁,十分险要,看下去让人眼花心慌,两腿发颤。听说峰顶端有个“莲花盆”,里面的水长年清澈不涸,每年桂花飘香季节,在晴朗的夜晚,会看到嫦娥沐浴的身影,极具诱惑力,便顾不得悬崖的陡峭壁绝和攀爬时的困难和危险,在当地人的扶持下,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地往上爬。终于心惊胆战,浑身哆嗦地爬上去了,遍寻“莲花盆”不见,当地人说这就是“莲花盆”,定睛一看,刚才攀爬时累出的一身热汗,一下子凉了,“莲花盆”原来如此。听说山上还有点将台、天池、八戒洞、天鼓等奇迹,但未及。
站在山顶,极目远望,那浩渺无际的大海,碧波荡漾,天连碧海,海接蓝天,天海一色,确有“人与星相聚,天随海共宽”之感。
向南望去,从海边到山脚的平缓而宽阔的地带上,坐落着几处房屋排列整齐的村庄,村庄与村庄之间,是大片大片绿油油的庄稼,远远望去,那红瓦黄墙,活像是镶嵌在绿色绸缎上的宝石,煞是好看。
转身向西北望去,兖石铁路,同三高速、日竹高速、204国道交叉纵横,各种车辆川流不息。三层立交路网工程,鲁南高铁,青连高铁的高架桥体,相互交错穿插,令人目不暇接,真是美景如画。
极目向北,西起黄山,北依丝山,东到大海的整个日照市区,尽收眼底,几乎胜过航拍。工厂座座,楼房排排,鳞次栉比,争相辉映。市区条条宽阔而笔直的大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把个市区装扮得像一个硕大的棋盘,在绿树红花的映衬中,美不胜收。
站在奎山东次峰的最高处,向东翘望,整个新市区,一揽无余。景色秀美的万平口景区和绵延几十里的金沙滩上,游人如织。平静的海面上,游艇载着游客,像离弦之箭,漂飞在无际的大海之上,令人惊心动魄。延伸到大海深处几公里的煤炭码头,于汹涌澎湃的波涛之中,巍然屹立,高耸入云,意与蓝天接吻。几座杂货码头,高塔林立,百舸争流。环境漂亮的灯塔广场上,高高矗立的灯塔,指引着无数过往船只的航向。国际级标准的世帆赛基地、游泳馆、太阳广场、水族馆等、几处人工岛屿、与几十里海岸绿化带的花草树木,相互映衬,更是美如画卷。
数不清的高楼大厦,耸立于碧波荡漾的大海之滨,林立于红花绿树掩映的整个市区。有的高大宏伟;有的修长挺拔;有的型体雄健;有的肩并着肩亲如兄弟;有的手牵着手情如恋人,相互对视着,守望着,比着劲的美。在蔚蓝的天空、碧透的大海、绿色的大地的映衬下,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刚刚出浴的美人,干净,漂亮。
这就是我们的日照,这就是我们的家乡。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造就和天设,更是勤劳智慧的日照人民,成就了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难怪世界卫生组织把日照定为“世界卫生城市”,更不亏为“中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天色渐晚,怀着眷恋的心情缓步下山。
心想:生活居住在日照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