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
姥姥家的房屋是没有后窗的。大家觉得不可思议,夏天该多热啊。但我的记忆里没有煎熬这个词。反倒认为没有后窗的老屋是老一辈人的智慧。
姥姥闲着的时候,我就搬个小板凳,两只胳膊肘恰好搭在姥姥的膝盖上,托着腮听她讲老故事。
我问,为啥房子后墙没有窗户啊。她用额头顶着我的小脑袋说:“怕有人从后窗进来偷走这个小丫头。”虽然姥姥说的是玩笑话,但其实就是为了安全。
因为那时农村的房子只建一层,那种土墙想要建得高困难很大,如果开后窗的话,就给小偷撬窗进来的机会,有的人家就是开,也是又高又小。后来在长大一点,就知道不开后窗的趣事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个“经”不能随便让人听了去。因为有一种闲人就喜欢听人家墙角,后面开窗的话,家里的隐私就很难守住了。那张嘴巴比大喇叭广播还要快。现在想来忍俊不止,单调枯燥的生活,除了劳动就是劳作,没有电视手机互联网,唯有耳朵去探听别人家的那点事,才能搅动那贫寒落寞的日子。其实老房子不开后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保暖了。老房子密封性没有现在这么好,冬天又没有暖气,仅靠炉火或者烧炕取暖。如果开后窗密闭性不好,就会形成穿堂风,屋里保暖就差了。遇到刮风下雨,雨水还容易渗进屋里,屋里就很潮湿。那时连玻璃都没有,姥姥家的窗户都是用塑料薄膜封着的,有的都风化了。
我爱姥姥家没有后窗的老屋。它让我有安全感,有温暖可依,有爱融汇,和着麦秸香味,在烟火气里飘荡,绕梁三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