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丁公石祠记

  李本亭
  (接上期)
  石祠的前身是草庐,丁惟宁称之为“吾庐”。丁惟宁归里后,“亭亭有物外之致,平居课儿外,无所事事,日与客啸咏往来于村墅中。及得此山,大乐之,凡旬日一至,至辄留,昼憩树下,夜宿草庐,扶杖逍遥于烟水之间”(明王化贞《柱史丁公石祠记》)。
  “白鹤归华表,青山作主人”。官场失意的丁惟宁在九仙山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避世隐居二十余年,终老于此。万历三十六年(1608),丁公长子耀斗得知父亲有去世后长眠于此地之意,于是伐石作室,建石室三间,以石之坚固,以期长存于天地之间。两年后,又于石室前建石牌坊“仰止坊”。万历三十九年(1611)丁惟宁去世,循例葬于诸城沙戈庄祖坟,丁耀斗兄弟于第二年迎丁公神主于石室之内,石室自此辟为祠堂。
  石牌坊由两根硕大的四棱抹角石柱托起厚重的石梁和石雕的翘脚飞檐,简洁而又庄重。石坊前额镌“仰止坊”斗大正书,背面镌“山高水长”四个大字,右署“赐进士中宪大夫湖广副使前巡按直隶监察御史丁公讳惟宁”,左署“万历三十八年孟冬吉旦男耀斗建”。石坊两边的石柱上,刻有“一咏一觞,畅百年之逸兴;勿伐勿剪,绵千载之遐思”楹联。从落款“不肖男耀斗述”“少滨主人题”,可知上述文字是丁耀斗撰述、丁惟宁手书。题书浑厚扎实,开合得法,既得颜真卿楷书神髓,又有钟王遗韵,气度庄重不凡。和丁惟宁同为“东武八友”的嘉靖四十年进士、诸城名士陈烨,曾作《东武西社八友歌》,称赞丁惟宁“聪明才隽丁足当,弹琴伯牙字钟王,蔚然威风云间翔”。陈烨将丁惟宁的书法与钟繇、王羲之相比,可见其书法水平之高。
  仰止坊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丁耀斗将祠堂牌坊取名为“仰止坊”,意在赞颂丁惟宁的品行才学让人景仰。同样,石坊所镌楹联文字也是大有深意。“一咏一觞”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把“兰亭会”的景况化用在这里,既形容了丁公退隐山林的悠然自得,更让后人遥思丁公不慕名利、宠辱不惊的豁达胸襟;“勿伐勿剪”出自《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甘棠》是怀念召公的诗作。召公,姓姬名奭,是周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为建立和巩固西周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他的采邑在召(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位列三公,故称召公。召公以德治国,《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成语“甘棠遗爱”,是召公德治思想的最有力见证,也是对离任官员政绩的最高褒奖。丁耀斗将《甘棠》诗中的“勿剪勿伐”化用在这里,其彰显其父德政之意已是不言而喻。
  仰止坊北面便是丁公祠,三间石室,石板瓦雕花脊,龙形双鸱吻,朴素庄严,与牌坊构成一幅和谐的画卷。石室正中门楣之上镌有“柱史丁公祠”五字,为明代苏州书画大家张凤翼题书;祠内正中有一龛台,上方横刻有“羲黄上人”四个隶书大字,为明代后期文学家、书法家王稚登题书,下方悬挂有丁公官身画像,“公面赤,美须眉,见者凛然”,让人肃然起敬。“羲黄(皇)上人”出自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上古羲皇之世其民皆恬静闲适,不慕名利,故隐逸之士自称羲皇上人。
  祠内北侧原有两层石台,供奉丁氏祖先牌位,上世纪六十年代已无存。东、西、北三面石壁上镶嵌碑刻9方(现存8方,其中一方被盗),俱是明代后期诸城官吏和当地以及吴中名士王化贞、唐文焕、吕一奏、陆士仁、徐升、王復、陈其猷、张献之、陈坦、钱允汜、李不伐、僧谦、钱希言等题诗,内容均是称颂或拜谒丁惟宁的诗文,书体为行书和草书。从碑刻所记述的时间看,是在石祠建成后分两次嵌入,大部分是在万历四十年(1612)左右,最晚的也是在泰昌元年(1620)嵌入的。题刻词工句丽,书法精湛,为石祠平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其中,王化贞、吕一奏是明末诸城进士,唐文焕是诸城知县,陈其猷、张献之、王復、李不伐等人为明末诸城及周边寿光、临淄等地名士,而徐升、陆士仁、钱允汜等人为苏州人士,其诗文题刻出现在石祠之内,来历非同寻常。据《江游·野鹤自纪》(丁耀亢著)和乾隆《诸城县志》记载,丁惟宁第五子丁耀亢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十月负笈游东吴,“走江南,游董其昌门,与陈古白、赵凡夫、徐暗公(徐升)辈联文社”,请友人徐升等为丁公祠作诗文,带回后镌刻于祠内,与祠堂一起已成为弥足珍贵的文物。丁耀斗营建石祠,丁耀亢乞文东吴,为了让父亲的功德长存世间,丁氏兄弟孝心可昭日月。丁惟宁以孝治家,其家风从中可见一斑。
  “东望五莲西九仙,鼎峙并成三不朽”(明张献之《送丁先生藏主山中》)。丁公石祠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以石室之坚固,当与五莲山、九仙山一同长存于世间。400多年来,石祠经受社会变迁和风雨侵蚀,尤其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屡遭冲击、被改做村内仓库和学校多年,依然壮丽如初。“识者谓当为亿千年物,而公之德又足以永之,虽与此山并存可也”(明王化贞《柱史丁公石祠记》),睹物思人,不由让人惊叹古人的智慧。
  三
  四围翠巘环茅宇,一派清漻下远郊。晓雾深深应变豹,澄潭隐隐欲腾蛟。儿童啻可绍先业,玄白何须拟解嘲。信步闲吟聊寄兴,拙夫翻笑苦推敲。这是丁惟宁的《山中即事》诗之一。的首联、颔联描述了山居周围的景色,颈联意为只要后代儿孙能继承祖业,自己的是非功过何需向嘲笑我的人解释?据琅琊《丁氏家乘》记载,丁惟宁有六个儿子,皆有才名,以长子耀斗和五子耀亢名气最大。丁耀斗诰敕中书舍人,号白鹤楼居士;丁耀亢是明末清初著作等身的诗人、文学家、《续金瓶梅》作者,号野鹤、紫阳道人、木鸡道人,长期隐居于九仙山。诗的尾联写山居的悠然自得,最后一句“拙夫翻笑苦推敲”大有深意,据学者研究藏有破解《金瓶梅》作者的重要线索。
  《金瓶梅》是明代“第一奇书”,然而,书的作者“兰陵笑笑生”究竟为何人一直是个谜,数百年来争论不休,成为“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提出的作者名字足有六七十人之多。2000年前后,据张清吉等学者考证,提出了“丁惟宁父子三代著述《金瓶梅》之说”,丁惟宁之父丁纯是《金瓶梅》的始作俑者,毕其功的是丁惟宁,丁惟宁之子丁耀亢订正补充、镌版印刷,并创作了《续金瓶梅》。丁惟宁入仕多年,游宦四方,既谙官场奥秘,又知世间百态,因秉性耿直仕途多舛,罢归之后杜门晦迹二十余年,说他是《金瓶梅》作者,从他坎坷的社会经历和渊博的学识等方面考证,皆有诸多例证。丁惟宁面对仕途的坎坷,“永誉自了高月旦,神游从此托仙山”,对世俗的嘲笑予以“翻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乃化名“笑笑生”。至于“兰陵”,与临沂兰陵县并无关系,作者既然化名,就不会出现真实的地名,乃是将归隐之地九仙山隐化为兰陵。 (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副刊·人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丁公石祠记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