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东
(接上期)
或因《莒县文物志》对箕县考证的影响,某乡镇志书把本为箕县故城的东莞归属到折泉县:“东莞,西汉属徐州琅琊郡析泉县(亦称折泉县)。”这种认识值得商榷,西汉宣帝甘露四年十一月封刘文为箕侯,在位年限不详,传三世。西汉元帝初元元年三月封刘根为折泉侯,在位年限不详。折泉县成立一年前,箕县就已成立,且箕县传三世,而史料仅记载折泉县传二世。因此说,西汉时期东莞镇驻地为箕县城,并非属折泉县。
折泉故城
关于折泉县,最早记载于《汉书·地理志》:“折泉,侯国,折泉水北至莫入淮(潍)。”雍正《山东通志》载:“折泉城,在(诸城)县西南七十里诸、莒之界,汉县,属琅琊郡,《水经注》折泉水出县北松山东南是也。元帝封城阳荒王子根为折泉侯,一说析泉。”折泉故城在哪?考证意见不一致。《五莲县文物志》认为,折泉县城遗址,应在五莲县汪湖镇的张家仲崮,高泽镇的大仲崮、后张仙村之间;《中国历史地图集》把折泉县及折泉水标注在了五莲县西北部;《日照考古录》有关文章认为五莲县张家仲崮村一带符合折泉城方位;《五莲人文自然遗产博览》也认为折泉故城应在这一带。而《重修莒志》《莒县文物志》等书却考证折泉故城在今莒县库山乡上、下石城村。
由于《汉书·地理志》没有详细记载折泉水的地理位置,致使后来的部分史书对折泉水考证错误,以为其发源于五莲县。《太平寰宇记》载:“折泉水,旧地理志失其所在,盖今(莒)县东北分流山之北有涓水源,其涓水即古折泉水也。”《齐乘》载:“折泉水,汉侯国,记附密州,亦云失其所在。然《水经注》折泉水出松山,今曰分流山,在马耳山西,城当属此地。”嘉庆《重修一统志》云:“折泉水,在诸城县西南七十里,自分流山西发源。流至沂州府莒州境。”“折泉故城,在诸城县西南七十里……《水经注》作析泉,《寰宇记》在今莒县东北分流山之北。《府志》在诸城县西南七十里,分流山西。”乾隆《诸城县志》载:“分流山,(诸城)县西南六十里,南接日照龙爪山,东距马耳山十余里,两山之交古长城联之,山自南而北。《齐乘》讹为松山,详古迹考。”《续山东考古录》载:“析泉县故城……案仲固山在日照西北百二十里,其东有膏泽河在诸城县西,似即析泉水。《诸城志》松山在莒州北境沈流庄西北,其东南七十里为仲固山,其图仲固山正在膏泽河西岸,析泉故城当在仲固山西北莒州境内,《寰宇记》称当在分流山东北,山有涓水源即古析泉水是也,混两水为一。考分流山在仲固山东南,析泉城能在其东北耶?《齐乘》竟以分流山为松山矣!”
上文诸志书提到的分流山,俗称分岭山,位于五莲县城东5.5公里,洪凝街道与许孟镇交界处。南北走向,因山上雨水东西分流,取名分流山。康熙《日照县志》载:“分流山,山阴之水北流,山阳之水南流,因名。”《水经注》云:“涓水出马耳山阴,北注入潍水。”涓河,在五莲县许孟镇,因源出马耳山腰洞中之泉,永不干涸,涓为细流,故名涓水。高泽河原名膏泽河,河从村名。后村更名,河亦易名。上游称山阳河,发源于七连山北麓,流经高泽镇和洪凝街道东部,注入墙夼水库。七连山坐落在五莲县洪凝、松柏、街头三乡镇交界处。光绪《日照县志》载:“膏泽河发源于七连山阴,北纳分流山、昆山诸水,经膏泽集南绕,西会洪陵河北流入莒州,会汉汪河,注于潍。”《水经注》分别记载了析泉水和涓水,虽然二水都注入了潍水,但发源地和流经地不同,明显两水并非一条河。乾隆《诸城县志》已纠正了分流山为松山的误记,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对折泉故城的考证,指出了以分流山为松山,以涓水为折泉水的错误认识,并明确提出了折泉故城当在莒州境,但其仍疑高泽河为折泉水。笔者以为,高泽河虽然也注入潍河,但与折泉水发源地与流经地有异,不可混二为一。
根据《水经注》记载,析泉水发源于析泉县北松山东南。析泉水今名石河,松山即屋山,水依泉而得名,屋山潍河南源的泉即折泉,水流经析泉县东侧,《重修莒志》已有正确的考证:“析泉县故城,汉县,属琅琊郡,在今县治东北九十五里,源河乡上下石城村,其故址也。”《莒县文物志》载:“析泉故城,位于莒城北50公里,库山乡上下石城村。故城东傍石河,西靠城子岭,析泉故城即坐落在依山傍水的峡谷之中的小平原上。”
仲固山
为何很多资料以为折泉县在五莲县境?究其原因,是因为《水经注》中析泉水的流经地,提到了一个地名——— 仲固山。五莲县西北部恰好有一个大仲崮村和钟鼓山,其实这是一种巧合,大仲崮村宋代才立村,钟鼓山也是宋代以后取名。据《五莲县地名志》记载:“大仲崮村位于高泽镇政府驻地西北9 . 8公里处,墙夼水库东……北接王湖镇杨家仲崮……据考,宋代李、杨两姓在此立村,以村北钟山、鼓子山取名大钟鼓,后演变为今名。”根据这个记载,钟鼓山宋代还名为钟山和鼓子山。《重修莒志》也认为五莲的钟鼓山不符合《水经注》记载的仲固山:“考崮子山,今名钟鼓山,以形似名也,南有前后仲崮等村,村因山名,谓崮子山即昔之仲崮山固可惟,与北流入潍句不合耳。至叶氏以龙骨山为仲崮山,以膏泽河为析泉水殊谬。”我们从而得知,五莲县的钟鼓山宋代以后才取名,显然郦道元著《水经注》时,五莲县还没有仲固山。
《水经注》提到的析泉水经仲固山东北流入淮(潍),上文已交代这个仲固山并非五莲县的仲崮山,那是哪一座山呢?析泉水即石河,从屋山发源,向南流经龙王庙、上石城、下石城等村,到源河村前北折,流至小库山与潍河北源汇合。《重修莒志》古迹考证“库山当即仲崮山,古今异名耳。”《莒县地名志》载:“小库山村,位于库山东0.75公里,潍河北岸。”笔者以为,由《水经注》析泉水与潍水的汇合地记载看,小库山即仲固山,到民国时期还保留着古名小崮山,《重修莒志•與地志》载:“响场乡小崮山。”《库山乡志》载:“小库山村,明洪武元年,吴氏、董氏来此定居,因西临崮山,以山命名为崮山,后改称小库山。”《汉书·地理志》云:“折泉水北至莫入淮”。这里提到的“莫”,《水经注》注解认为:“淮即潍,潍出箕县潍山,莫字是箕字之误。”折泉水北流至小库山入潍,小库山在东莞村以南,“莫”字是“箕”字之误,从而也印证了箕县城在东莞村的历史。
综上所述,西汉箕县故址并非莒县东莞镇大沈庄,而在该镇东莞村。折泉故城位于今莒县库山乡的上、下石城村。潍河南源的折(析)泉水发源地东莞镇屋山,并非五莲县分流山。折泉水即流经今莒县东莞镇和库山乡的石河,并非五莲县涓水或高泽河。《水经注》记载的仲固山,并非五莲县的钟鼓山,而是指莒县的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