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矛盾纠纷化解阵地,整合镇、管区、村居工作力量,推动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置。后村镇——
全媒体记者 姚彩虹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东港区后村镇拥有61个行政村、6万人口、3000多名党员,如何发扬“枫桥”经验,走出一条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之路?
“扭住压实责任、摸清底数、管控化解‘三个关键’,统筹整合镇、管区、村居三级工作力量,推动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小、防范在先。”后村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赵静说,在从传统农业镇向高端产业镇转变中,群众矛盾诉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必须想方设法实现由“被动解纷”到“主动创稳”的转变。
要下好基层治理“一盘棋”,打造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主阵地”和“终点站”是关键。
在镇级设立矛调中心,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同时,后村镇借助“江北绿茶之乡”的优势,将社会治理与茶文化有机融合,打造了“和茶馆”调解品牌。
在和茶馆调解中心,由老党员、老干部和老教师组成的先锋解纷队,以“喝一壶茶、议一件事、解一份忧、暖一片情”为理念开展矛调工作。前不久,竹田新村的郑某和张某因为土地地界问题产生纠纷,在茶香四溢的氛围中,双方不到半个小时握手言和,一场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两三张桌椅,一杯热腾腾的清茶,将人情融入茶香,拉近彼此距离。目前,后村镇在全镇建立“和茶馆”12个,搭起干群交流新平台,推动民情收集靠前、矛盾化解靠前、宣传服务靠前。今年以来,协调解决群众矛盾纠纷54件。
“矛盾在哪里、矛调阵地就建在哪里。”在村级层面,该镇还逐村设置“有事您找我”一站式无差别受理窗口,严格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及时受理群众的忧心事烦心事。
摸清底数,才能有的放矢敲“警钟”。8月底,后村镇召开了矛盾纠纷风险会商研判会,集中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等13个站所力量,对全镇61个村逐村研判,进行矛盾纠纷的全面起底。目前,已对排查出的重点人和纠纷事全部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分级分类建立台账。
与之同时,建立矛盾纠纷信息日报告制度,每日汇总12345热线、110警情、司法、法庭、信访等单位信息,经镇中心分析研判后,以工作日报单形式通报至责任干部、责任站所和管区,做到线上第一时间掌握、线下第一时间化解。
“矛盾纠纷排查不出来是失职,排查出来不上报、不主动化解是渎职。”在后村镇,从镇、管区到村,这是每一个干部的共识。61个村,每村1名干部包保,帮助村里明晰任务、明确方向、找准办法,让力量下沉到一线、压力传导到一线。
以管控化解为核心,该镇把排查出来的重点人、重点事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形成“排查—化解—管控”工作闭环。同时,还统筹法庭、司法所、派出所等多方力量,根据矛盾类型和激化程度,选择不同的调解方式和调解场景,确保小事不出村(社区)、难事不出管区、复杂事不出镇。
据统计,1至10月份,该镇派出所立案数量同比下降57.8%;法庭调撤率达87.7%。变原先的“坐着等”为“调解跟着矛盾走”,变“多条线”为“一股绳”,如今,后村镇已绘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善治新“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