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季平 报道
本报讯 近日,在岚山区科技馆的数字化教室内,十双眼睛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代码。随着学生张高铖按下运行键,一个融合数学解谜与物理闯关的原创游戏跃然屏上。这是岚山区科协“科技馆里的编程课”公益课堂的寻常一幕。
自2023年10月开展编程课以来,该区科协已开展62场免费编程课程,培育青少年“数字原住民”超800人次。
近年来,岚山区科协坚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把科技馆资源与中小学课后服务精准对接,开设“科技馆里的编程课”公益课堂,面向全区青少年免费开设Scratch和Python编程课程,推动提升广大青少年科学素养和数字素养。
课堂采用“一课一小节、一期一测验”的总结方式,将复杂的编程概念、代码逻辑拆解清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加深理解记忆。同学们从基础代码学起,逐渐掌握复杂逻辑,成果显著。有的同学创作出互动性十足的小游戏,通过巧妙设置角色与关卡,将迷宫探险、数学解谜、物理闯关等元素融入其中,这些创意作品展现出跨学科思维,激发了同学们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编程教育正催生新一代“小小创客”,3名同学在“第五届山东省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全省总决赛”中荣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