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支部抓经济,“小巷管家”添和气,岚山区——
全媒体记者 侯庆萍 通讯员 姚文凤
最美人间四月天,岚山区黄墩镇的田野焕发勃勃生机。家住陈家管庄村的焦安迎没有想到,自己向“小巷管家”陈玉反映的农耕机械停放难的问题,不到一星期村里就给解决了。
这里是岚山区腹地,农业是主导产业。过去,村民耕地多用牛,而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家家户户有了农用机械,耕地不愁了,但停放成了问题。焦安迎等几个村民找到陈玉:“村头这片空地一直被杂物占用,还长了杂草,能不能收拾出来当个停车场?”
了解大家的诉求后,陈玉立即在“小巷管家”微信群里发消息反映情况。村党支部书记陈迎祥看到消息,先与陈玉进行了电话沟通,随后召集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共同协商。最终决定,把这片闲置的土地改建为一个400平方米左右的停车场,供村民停放农用车和私家车。
“从反映问题到停车场建成,总共才几天时间,‘小巷管家’灵着嘞!”焦安迎笑着说。
“其实不是我灵,而是我背后的村党支部灵,我把问题反映上去,村里马上就会研究解决办法。”陈玉说。
陈家官庄村有四个山头,被村民称为唐子顶、石啦子、北山等片区,全村325户村民就分散居住在这些山头之间。年轻人陆续外出务工、求学,村里的常住人口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村子逐渐“空心化”。
对深居腹地的农业村来讲,这是个普遍性问题。怎么破?岚山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探索织密小巷“微网格”,选配“小巷管家”担任“微网格员”,破解“空心村”的治理难题。
2021年6月,陈家官庄第一批11名“小巷管家”“上线”了。按照“前后巷、左右邻、小组团”原则,每人包联20到30户不等。村里的生产路损坏了,反映给他们,很快就能修好;邻里之间闹矛盾了,也想着请他们调解一下。
不仅村民对“小巷管家”的信赖度高,村“两委”对他们更是“仰仗”。
“这几年我们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党支部专心抓经济,村集体收入增长到20余万元。村里的工作动向、惠农政策等,通过‘小巷管家’传递到户,村民的诉求再由他们传递上来。‘小巷管家’在群众中的威信越来越高,推动着党群关系也越来越和谐。”陈迎祥说。近年来,陈家官庄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全国交通安全示范村”等。
不止于此,在黄墩镇,54个村居共划分511个微网格,包联住户15692户,形成了“镇党委—社区—各村—微网格(小巷管家)—户”五级网格。
去年11月,秦家滩井村由党支部领办的艾草加工厂投产了,艾草枕、香囊、热敷垫等精美物件从这里生产出来。
村党支部书记秦四月表示:“有了这个加工厂,村集体经济又多了一项收入,今年预计能达到60万元。日子过好了,难的是村级治理的精细化,在村务公开、矛盾调解以及村民意愿表达方面,‘小巷管家’发挥了大作用。”
党建引领、一网统管、精准服务。当前在岚山区,这种社会微治理模式成为“空心村”治理的“稳定器”。
岚山区委组织部部长田国磊表示,在乡村,邻里相亲、街巷相联,“小巷管家”是对民情、民意最了解的人。通过他们与群众零距离交流,实现政策快达、信息快传、事项快办,让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户,将群众急难愁盼尽快化解,换取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