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宗杰 姚久贺 高洁 报道
本报讯 近年来,岚山区立足残疾儿童家庭实际需求,依托“阳光助残一件事”服务应用场景信息化平台,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实现康复服务“无感智办”。该系统不仅将12项助残业务整合为线上“一件事”办理,更以数字化手段破解了家长隐私保护、康复机构行政负担等难题,推动全区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质效双提升。
2021年,3岁的乐乐因语言发育迟缓让母亲黄静静焦急不已。得知岚山区儿童康复中心可提供每年2万元补助的康复服务后,复杂的申请流程却成了新难题。“既要反复提交材料,又担心旁人的异样眼光,心理压力特别大。”黄静静回忆道。
这种困境在2022年迎来转机——随着“阳光助残一件事”在全市推广,配套上线的“日照市残联”小程序将申请、审核、建档全流程搬上云端,家长通过手机即可完成康复项目申报,业务办理时间从3天压缩至10分钟。“现在通过小程序就能给孩子申请康复项目,既保护隐私又节省时间,就像政府给我们‘私人定制’的服务。”黄静静感慨道。
改革红利同样惠及康复机构。“系统上线后,每位儿童的纸质档案减少5-8项,每天节省2小时文书工作时间。”康复师曹羽表示。她们现在能把更多精力放在课程设计上,丰富课程内容,把时间重新交给孩子。
2024年,岚山区救助各类特殊儿童342名,其中机构集中317名,“机构+社区+家庭”25名,康复救助资金610余万元已全部拨付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