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田文佼
盛夏炎炎,正是热射病多发时节。这种被称为“高温杀手”的疾病,若处理不及时,容易致命。为此,市人民医院开通热射病救治绿色通道,护航群众健康。
生死时速 两小时的生命保卫战
“体温41℃!昏迷、抽搐!启动绿色通道!”7月15日,75岁的范女士被家人抬进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此时她体温高达41℃,心率160次/分,D—二聚体、心肌酶水平飙升,这意味着高温已对中枢神经系统、凝血系统及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损伤。护士迅速解开患者衣物,“快速降温—液体复苏—镇静药物”多管齐下,神经内科、心内科专家火速驰援。医院仿佛变成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每个环节都在与时间赛跑。
快速持续降温、补液、镇静、抗凝、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经过2小时积极抢救,患者抽搐已控制,腋下体温降到38℃以下,完善相关检查后转入急诊监护室继续监护救治。经过72小时昼夜监护与精准治疗,患者终于转危为安,病情稳定后转入急诊内科病房继续康复治疗。这场与“热魔”的赛跑,医护人员用专业与速度,以及多科室的密切联动,将范女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同一周,45岁的建筑工人陈师傅,在高温露天环境中持续作业数小时后突感极度不适,剧烈头痛、头晕、频繁呕吐、胸闷、心慌、抽搐、皮肤干燥无汗,工友将其紧急送医。市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迅速开通绿色通道,建立双静脉通路、4—10℃生理盐水快速降温扩容、镇静、抗凝、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一系列抢救措施后收入急诊ICU。该院急诊监护室医护人员迅速制定治疗方案,多学科通力协作,降温毯、血液净化、镇静、抗凝、补凝、抗炎等精准治疗,按照热射病“十早一禁”救治策略,多管齐下,最终患者转危为安。日前,已康复出院。
“热射病是高温引发的致命性急症,典型特征为核心体温>40°C(即腋下体温39℃以上),并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损伤。不仅是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的户外工作者容易中招,体弱的老年人和婴幼儿也是热射病的易发人群。”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窦秀莉介绍。
未雨绸缪 织密高温防护网
面对“高温病魔”,市人民医院未雨绸缪,备齐抗暑物资,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组织相关科室培训学习,启动最高级别响应,全员严阵以待。今年6月,市人民医院成立热射病应急领导小组,制定并动态优化《高温中暑及热射病应急救治预案》,组织急诊、ICU及相关专科医护人员进行热射病专项强化培训与模拟演练,聚焦热射病早期快速识别、快速降温(如4—10℃生理盐水静脉输注、冰水浸泡、降温毯、冰帽、血管内降温仪等的使用)、早期补液、多脏器功能支持等核心救治能力。在ICU及急诊抢救区快速降温扩容并预留重症热射病应急床位,确保危重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同时,急诊内科全力收治轻症患者,神经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等多学科精锐力量随时待命,打破科室壁垒,为复杂危重患者提供“一站式”联合救治。急诊分诊台设置热射病专属快速识别通道,分诊护士对疑似患者立即启动热射病救治绿色通道“零等待”优先评估、优先检查、优先处置。检验、影像等辅助科室同步响应,为抢救赢得黄金时间。
专家提醒 热射病可防可控
“很多人以为热射病就是中暑,喝瓶藿香正气水就行,这是致命误区。”窦秀莉说。
她展示的一组数据显示:热射病死亡率高达20%—70%,但早期干预后存活率可提升至90%以上。若发现身边有人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慌、大汗,甚至皮肤灼热无汗、抽搐、意识模糊或行为异常,专家提醒市民群众应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移至阴凉通风处,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清晰告知患者目前状况,在等待救护车时,持续为其降温。对于腋下体温超过39℃并意识模糊、抽搐、不能正常交流的患者,热射病可能性大,首选大型容器(如浴桶、浴缸、水池)将患者躯干浸泡在冷水(2.0~20.0℃)中,若无冷水条件时可用室温水(如26.0℃),争取在半小时内将腋下体温降至38.2℃以下,冷水浸泡过程中注意保护其呼吸道,防止溺水和误吸;若无法找到大型容器,可以用冷水喷洒或擦拭全身,并配合扇风;或者将冰袋放置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家有老人或婴幼儿的,务必确保室内通风凉爽,提醒及时补水;户外工作者尽量避开高温时段作业,加强防护、备足饮水。此外专家还特别提醒:对于意识不清的,避免喂水喂药,此时药物降温无效且有害,而且有发生窒息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