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在国产开源大模型的基础上,实现设备管理从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转型。山东港口日照港———
云端“微平台”维保“大智慧”
图片

  □ 全媒体记者 胡艳敏 通讯员 周芷如
  “嘀——— 嘀——— ”上午10时,山东港口日照港东区智能运维中心中控室内,流动设备智慧运维平台发出告警信息,提示装载机#50变速箱温度曲线有异常上升趋势。
  几乎同时,平台推送的诊断报告同步推送至维修员。凭借这份“导航”,维修员快速锁定故障根源,拆卸并更换堵塞阀芯,避免设备损坏。
  “微平台”蕴藏“大智慧”。该平台由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团队历时一年多打造而成,在国产开源大模型DeepSeek R1&Qwen3的基础上,集成智能诊断、预测性维护和远程监控等功能,实现设备管理从“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转型,助力维保效率提升60%,维保成本降低40%以上。

无“米”造仓!蹚出一条新的路
  流动设备是港口生产运营的核心要素之一,直接关系到作业效率与安全生产。然而,由于其数量大且分布范围广,传统的人工巡检和维保模式难以实现全面覆盖。
  “要是能教会设备‘自己喊疼’,那得提高多少效率!”说干就干,技术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团队决心为流动设备打造专属“智慧大脑”,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助力港口生产提质增效。
  “横亘在我们面前的第一座大山,就是没‘米’。”回忆起当时的处境,团队成员房鲁韬语气里夹杂着一丝无奈。
  平台的搭建离不开海量数据支持,但设备实时检测数据被国外设备厂家层层封锁,故障数据集难以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资源库。
  面对技术封锁和资源匮乏的双重挑战,团队成员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两条腿必须同时迈开!”
  那段时间,团队成员吃在现场、住在实验室,创新研发边缘数据采集终端,打破国外设备厂家的数据壁垒,解决数据“卡脖子”的难题。
  同时,清晰梳理出600余个维修小类的设备参数,深度融合日照港过去10年设备运行数据,整合流动设备全生命周期运行数据,构建包含上百类参数、超40万条记录的海量标准化数据库。开展超千种故障特征匹配工作,开发600余种特异算法,搭建起专业预测算法库,形成7级港机维修知识图谱,能够精准预测关键部件的剩余寿命。

模型迷路?“土办法”解决“大难题”
  有了数据“米”,算法“锅”却屡次碰壁。“我们最初尝试了多种算法大模型,但效果都像雾里看花,导入数据后,故障预测范围过于宽泛。”房鲁韬解释道。
  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为项目带来转机。要将这样一个强大的通用模型,“驯化”为能精准诊断港口流动设备的“专科医生”,其难度远超想象,算法适配、模型精调、本地化训练……一系列复杂过程摆在面前。
  面对挑战,团队成员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们摸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的“土方法”——— 创新搭建“双模型竞技场”,将自主研发的特征提取、故障分类、时域分析三大核心算法,与大模型同步解析数据,相互验证纠偏,确保准确生成紧扣作业实际的动态维保方案。

不仅会“喊疼”,更要“把脉治本”
  今年2月,日照港流动设备智慧运维平台正式上线投用。
  决策更科学。平台能精准预测关键部件剩余寿命,提前3—6个月制定预测性维护计划,维保模式从“计划性维修”转变为“预测性精准维护”。
  响应更迅捷。平均故障排查时间从过去的按天计算,压缩至如今秒级内即可生成精准的“维保方案”,维修员只需手持精准“导航图”,便可直击“病灶”,效率大幅提升。
  经验得传承。平台内置丰富的故障案例库,将维修经验转化为数据语言,为年轻的维修员提供科学的故障处置参考。同时,维修过程中的数据被实时记录,形成新的经验积累,不断反哺平台算法优化,实现经验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目前,日照港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让港口人工智能更“聪明”,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交通周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云端“微平台”维保“大智慧”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