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莒文化主题校园长廊沉浸式育人路径探析
  

徐洪真 赵乃漩 崔连慧 董静 匡孟凡 潘广鹏 徐丙民 冯尚邮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让沉睡的地方文化资源在校园中“活”起来,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生动教材,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二实验小学以一项专项研究课题为依托,探索出一条以“莒文化”为主题,通过低成本、沉浸式设计构建校园文化长廊,并深度融合育人路径的创新实践之路,为地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一、从静态陈列到动态体验:破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难题
  传统的校园文化长廊,常常陷入内容同质化、形式静态化、与课程脱节的困境。它们多是墙壁上的“陈列馆”,成为学生熟视无睹的“背景板”,其应有的育人功能未能得到有效激发。与此同时,蕴含着深厚历史底蕴、非遗技艺与红色基因的地域文化,其教育价值在校园场景中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往往停留在书本里、口号上,难以触及学生心灵。
  面对这一共性难题,我们的研究团队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理念:将文化长廊从一个“展示空间”重新定义为“育人场域”,它不应是静止的,而应是动态的;不应是单向灌输的,而应是双向互动的;不应与教学分离,而应与课程深度融合。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沉浸式设计与育人路径一体化”的研究构想,并以莒文化为核心内容,在莒县第二实验小学进行了实践探索。
  二、三位一体:构建“空间·课程·活动”沉浸式育人模型
  我们的实践核心是构建一个“主题分区———课程融合——— 评价反馈”三位一体的沉浸式文化育人模型,致力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文化育人的最大化效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范式。
  首先,在空间设计上,我们强调“可触可感”,实现文化的情景化沉浸。我们将长廊划分为三大主题功能区:“历史长廊”以图文并茂的时间轴清晰呈现莒国文明的发展脉络,增强了叙事的连贯性与视觉冲击力;“非遗工坊”设置了开放式互动体验台,系统陈列剪纸、泥塑彩绘等非遗项目的工具与半成品模型,并专设成果展柜,动态更新展示学生与非遗传承人的共创作品,营造浓厚的工艺传承氛围;“红色印记”主题墙不仅展示学生创作的红色手抄报,形成一面可不断充实的“会说话的墙”,还增设“红色信箱”,鼓励学生书写感悟,增强互动性与情感共鸣。最关键的是,我们摒弃昂贵的AR/VR技术,创新采用“二维码+短视频”的低成本数字化策略,扫码即可观看周姑子戏经典选段、聆听红色故事讲解,将静态图文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多媒体体验,实现从静态观看到动态参与的转变,以最小投入实现深度的情境浸润与心理共鸣,极大提升了沉浸体验的广度与深度。
  其次,在育人路径上,我们强调“知行合一”,推动文化的实践性内化。文化长廊绝非静止的陈列,我们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融合与活动赋能,为其注入持续生长的教育灵魂。一方面,我们围绕长廊资源开发了《剪纸里的莒文化》《莒县红色故事》等6节配套研学课程,使其成为校本课程《莒地史话》的重要实践基地,实现从“参观场所”到“学习现场”的转变。另一方面,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特色实践活动,如“非遗体验日”邀请传承人现场教学剪纸技艺,“红色故事会”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并鼓励学生担任“长廊小讲解员”,在真实场景中深化理解。通过这些设计,学生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甚至传播者,逐步完成从文化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的价值内化过程。
  最后,在评价机制上,我们强调“科学多元”,全面验证育人实效。为客观评估长廊育人成效,我们构建了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除开展“莒文化知识竞赛”进行前后测对比分析外,还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系统收录其在活动中的作品、活动过程等过程性材料。同时,通过教师观察记录、学生访谈等多种渠道收集反馈,形成多维度证据链,科学反映项目对学生文化认同、家国情怀以及综合素养的积极影响,为持续优化育人策略提供依据。
  三、成效与启示:低成本模式的可复制性与社会效益
  在育人成效方面,项目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前后测对比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在莒文化知识掌握、文化认同度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许多学生从最初对莒文化知之甚少,转变为能够主动讲解莒文化、传承非遗技艺的“小专家”。
  在经济效益方面,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可持续路径。通过采用KT板、二维码等简易材料和技术,成本相较传统数字化方案节省50%以上。更重要的是,我们形成了“以学促建”模式,学生的优秀手工作品直接成为长廊的展品,既降低了外购成本,又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在社会效益方面,其影响更为深远。其一,有效激活了莒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生命力,推动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为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注入新的教育内涵。其二,形成了良好的家校社联动效应。家长通过问卷、活动观摩等方式参与其中,提升了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度,形成了文化教育的合力。其三,该项目已初步展现出区域性示范效应,其成功经验预计可辐射至周边3—5所学校,为莒县乃至全市的中小学提供了地域文化校园化的范例。
  四、结语
  莒县第二实验小学的莒文化长廊实践证明,地域文化进校园并非一定要投入巨资、采用尖端科技,关键在于理念的创新、精心的设计和深入的融合。通过营造一个可触摸、可互动、可学习的沉浸式环境,并配以系统的课程与活动,那些书本上的历史、濒临失传的非遗、崇高的红色精神,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文化自信的参天大树。这条低成本、可复制、成效显著的育人新路径,值得更多学校借鉴与推广。
  (本文系2025年日照市社科专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2025172;作者单位:莒县第二实验小学 莒县医保局 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理论创新】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莒文化主题校园长廊沉浸式育人路径探析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