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王季平 通讯员 姚文凤
9月的一个星期三,岚山区中楼镇实验学校,56岁的乡村教师牛纪明熟练地打开智慧黑板,调出精心准备的课件。屏幕上生动的动画、清晰的知识结构图,瞬间吸引了学生的目光。
这一幕,与四十年前那个在土坯房里,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开始教学生涯的年轻牛老师,形成了跨越时代的鲜明对比。
时光回溯到1985年,16岁的牛纪明站上了讲台。如今56岁的他仍活跃在智慧教学一线。牛纪明用自己的人生轨迹,亲历并推动着乡村教育从“一支粉笔、一本书”到信息化、智慧化的深刻变革。
面对当时教师微薄的收入和养家糊口的现实难题,他本有更多选择,“当兵啊、去南方打工啊也都想过”,但他选择了留下。“边教边学吧,想着再考一考走出去。”这一留,便是整个青春。
“起初以为教小学‘很轻松’,真正上手后才知道没那么简单。”对他来说,教学不只是知识输出,更重要的是不断汲取,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善用教学技巧、创新教学手段等。自此,他便踏上了一条永不止步的求学之路,通过函授、自考等不断提升自我。
随着年龄增长,职业生涯进入倒计时。牛纪明并没有故步自封,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们交流,他主动跨越代沟,将网络流行元素与课本知识巧妙结合。“要抓住学生注意力,就必须保持知识更新。当我将社会时事和网络元素融入课堂时,总能显著提升他们的听课兴致。”牛纪明说。
如今,他每晚坚持学习,收藏的网络教学资料已达数万篇。在他看来,坚守讲台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对父老乡亲的沉甸甸的责任。“只要还站在讲台上,我就要对得起这些来自周边村庄的孩子。若是敷衍了事,既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更对不起乡亲们的信任。”
在学校副校长董丽军眼中,牛纪明是好学不倦的榜样。“牛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他潜心学习并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为乡村孩子们打牢知识基础,点燃梦想,值得青年教师学习。”
疫情期间,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他充分调研后牵头探索应用网络教学、智能评价,让各科课程教学顺利推进,取得良好效果,这一创新举措被全市推广。如今,中楼镇实验学校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构建数字化环境下“一校带多校、一师带多班、同上一堂课”的“1+N”教育模式,有效破解镇域师资不均衡的难题。
四十年的教学生涯,牛纪明是乡村教育巨变最直接的见证者。
他感慨道,从当年的茅草屋、土坯课桌,到如今的教学楼和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从“黑板从顶写到底”到智慧化教学的普及,教育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数字化教学资源、智慧化教学平台的引进,让教学效率越来越高,农村孩子也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开阔了眼界。这不仅是个人教学工具的升级,更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在广袤乡村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牛纪明说。
四十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牛纪明对乡村教育的热忱。他从一个被留下的少年,成长为照亮无数乡村孩子前程的掌灯者。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乡村教育的热土上默默耕耘,践行着一名“师者”的初心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