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狼图腾》
如果,没有该书末尾40多页的《理性探掘——— 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文章,我会把该书主题理解成“是为唤起人们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有了末尾的这篇文章,我发现前边363页的《狼图腾》就是末尾这篇“论文”的论据。
我认为,若没有这部小说,就极少有人会懂狼,也没人意识到游牧和农耕给民族性格带来的影响,更没人能看懂末尾的这篇文章。
文艺评论家孟繁华说,“作者将他的学识和文学能力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具体描述和人类学知识又相互渗透得如此出人意料、不可思议”。其实,奇妙结合的更有作者的亲身经历,有如此亲身经历,又有渊博人类学知识,再用细腻的笔法写出来,该书畅销十年也是顺理成章,且应是刚开始。我认为,畅销也不是该书的最终追求。
不说二十五年的腹稿时间,就是从1997年初稿到2003年定稿,整整又用了六年时间。整部书我只看到了一处错别字,这是我看闲书发现错误最少的。在这个都“匆匆”的时代里,我为这本书的“慢”点个赞。
从最本能的自然现象来研究人类历史,此书尝试,值得一读。
写于2015年4月11日
读《好好活着》
2022年读的第四本书,是陈忠实的散文集《好好活着》,此集收录散文47篇。与阅读的上一本一样,都是散文,不同的是作者。如果说季羡林的散文是对生活认真观察、认真感悟写出来的,那么,陈忠实的散文是对生活努力抗争、用心感悟写出来的。这与两人不同的境遇有关,季羡林从六岁起被送到济南叔父家读书,求学环境优越;陈忠实经历了因贫穷而休学的无助,有能把贫穷写到骨头缝里的切身感悟。吃,对陈来说是天大的事,所以,他可以写出好几个关于吃的故事。《饭事记趣》可能是本书入选散文中最长的一篇。也正是因为磨难,强化了陈对故乡、对白鹿原这块土地的热爱,正如他所讲“那是至今依旧令我向往而无法回归的年月和光景”。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陈最喜欢的格言。尽管他只是把它写在两指宽的纸条上,放在墨水瓶边,哪怕以后有条件了,也从来没有把它写成书法条幅悬挂出来,是呀,刻在心里成为行动自觉才称得上是信仰的格言。
尽管与陈年龄差距较大,但都是在农村生长,我们生活的经历和对生活的热爱是相通的,这让我阅读起陈的散文感觉格外亲切,一些场景感同身受。比如,陈为积攒学费,在暑假里卖过蔬菜,我在寒假里卖过“鸡嗉子”(气球);陈在下大雪时抑止不住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只为踏出第一行脚印,我也曾为此上丝山感受这样的第一;还有,谁没有在下雪的时候,本能地仰起脸来,感受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的飘落和融化呢?
读罢此书,有了去白鹿原灞陵原走一遭的期待。
写于2022年2月14日
读《在峡江的转弯处》
《在峡江的转弯处》读完了。这应该是我近几年读得最快最上瘾的一本书。
没有陈行甲的丰富人生阅历,就不会有这本书。正如其本人在《重印前言》中所讲,“写作是对自己生命体验诚实的记录和思考”“真正的写作,不会是一种业余爱好,而是一种召唤”。1971年出生的他,2011年任巴东县委书记,201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任期届满拟被提拔时辞去公职,2016年12月,他在朋友圈发出一篇《再见,我的巴东》告别信,一度成为网红文章,后创立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投身到公益事业。获“2017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推动者”“2018年度中国公益人物”,2019年《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等荣誉。
这本书最吸引我、让我能在短时间内读完的,是那真实而诚挚的“温暖善良”。把“善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设置为微信、QQ个性签名的我,一下子就被书的第一记《我和我的母亲》吸引到了,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作者“对自己生命体验诚实的记录和思考”,差不多与作者同龄的我完全能感同身受。
与我一样,作者父母也是“一公一农”,父亲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上班,是公家人;母亲在家务农,伺候一大家子人吃喝,这种家庭结构往往会让做母亲的更加辛苦。母亲的勤劳、悲悯心、爱干净到有点偏执,等等,都让我在多处地方写下“恰似我的母亲”之感慨。马克思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在我越来越相信,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原生家庭的潜移默化养成的心性会影响人的一生。只要有机会,这种影响迸发出来的力量或者是选择的勇气,总会或多或少都能从原生家庭的模样中找到解释。
陈行甲家庭和童年的“温暖善良”,让他埋下了善良的种子。当陈主政这个全国贫困县的时候,他对群众善良的力量就迸发了。他号召全县干部“结穷亲”,自己带头结亲艾滋病患儿小航一家,带着家人在小航家一起吃除夕年夜饭。以至,现在转身从事公益事业,作者都认为这是母亲给他播下了爱的种子。
作者“遵从内心”的淡定在这本书中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获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意味着未来仕途一片光明,省委领导也已明确表示要进一步提拔他。在这种情况下,陈行甲表现得无比淡定,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他知道,从政有为人民服务的广阔舞台,但他内心更热爱公益事业。通过几年的清华大学学习,他的视野却情不自禁地转向了公益,这时,童年里“那些不经意间播下的种子”也催化着他……他坚定选择了转身。
书中所展现的“自律奋斗”事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在陈行甲任职巴东县之前,这个县曾发生了全国网民关注的邓玉娇“民杀官的烈女”案,经过陈行甲五年治理变成了全国乡村治理典型,这其中无不凝聚着他的奋斗。巴东山高路远,地广人稀,最远的村离县城250多公里,群众进城办事难,2013年陈行甲就力主探索“农民办事不出村”,用信息化解决农民难题,《新闻联播》《人民日报》进行报道,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的典型。作者选择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的历程堪称自律的励志故事,已任镇长的作者把考研书带到镇上,每晚8点到凌晨12点,雷打不动学习。到了清华园,两年脱产学习,多数课程都是90分以上。两年里,陈行甲报遍了几乎所有适合他的新东方英语班,自我加压参加顶级难度的同声翻译班。正如书中所写,“生活有其自身的逻辑,那些不经意间播下的种子,那些没有企图的浇灌,说不准在什么时候会有一阵春风拂过就出土了”。这些没有辜负的岁月,也让他后来在选拔干部公派出国留学时,英语考试获得第一名,比一位参加选拔的外语系副教授的成绩还多。陈行甲在书中说,“每一个岗位我都只是当成一份必须做好的工作而已”,就是这种每一次的“必须做好”心态,让他成为人生赢家。
阅读陈行甲的这些人生历程,让我进一步坚定,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的,在平凡与优秀之间有一座桥,那就是自律。
写于2021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