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以高质量监督检查护航国企高质量发展

  崇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国有企业一定程度存在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领域或岗位,是极易发生腐败问题的“易感区”,充分发挥国企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以高质量监督检查,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整治,对确保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加强对国企监督检查工作意义重大
  (一)加强监督检查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之义,是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生动实践,是推动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强化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监督检查,以党建引领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强监督检查是确保权力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发现问题、推动整改、促进改革、完善制度贯通起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为民用权。国企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是第一职责,只有做到监督常在、形成常态,则权力就会使用的更加公平公正,企业则会向好发展。
  (三)加强监督检查是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改革要先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一条不做好,国有企业其他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这一论述明确了加强国资监管的核心目的和工作重点,为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深入查摆监督检查工作中的问题短板
  (一)监督检查“软化”问题。一是“宽严”不能相济,监督起来比较“松软”,导致有的领导干部轻视组织监督。二是“感情”影响监督,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热衷于和上级搞“关系”,建“感情”,以此为“靠山”“后盾”,容易破“矩”出“规”。三是“熟悉”制约监督,有的上级监管部门对监督对象“太熟悉”,一定程度导致对干部监督“软化”。
  (二)监督检查“淡化”问题。一是不能监督。不少被监督对象错误认为监督就是对其不信任,对纪委监督产生抵触心理;二是不敢监督。纪检监察机关是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对党委领导成员的往往不敢监督。三是不愿监督。有的纪检干部欠缺责任担当,“老好人”思想严重,不敢监督。
  (三)监督检查“弱化”问题。一是监督机构不健全。有的国企监督检查存在由其他部室“代管”“带管”,难以开展有效监督。二是监督力量不够。有的国企纪委人员数量少,监督“全覆盖”“无缝隙”难度较大。三是监督能力和质量不高。有的纪检干部没有有效地把监督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出现“两张皮”现象。
  三、切实提高国企监督检查工作的质量成效
  (一)强化源头管理。建立健全纪检监察机构,消灭没有专门纪检部门、专职纪检监察干部的集团公司和二级集团公司;设立纪检监察派驻组,负责对没有专职纪检监察机构二级、三级公司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成立党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巡察办(组),定期开展内部巡察。
  (二)强化全员监督。一是强化党委监督,不折不扣落实党委会议事规则,把握企业的政治方向。二是建立监督矩阵。要推进党内监督工作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纪检、组织、宣传等部门以及全体党员行使监督权;要构建派驻、审计、巡察、信访、舆论等灵活多样的监督形式,形成监督合力。三是建立保护机制。建立对企业纪委监督机构和从事监督工作人员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在干部考核、职务聘任上给予相关的政策倾斜。
  (三)加强关口前移。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理论武装、党性锤炼,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时刻保持底线思维、忧患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三是加强以案促廉教育,围绕剖析典型案件剖析,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
  (作者单位:日照城投集团)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理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以高质量监督检查护航国企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