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的东方,曾有一个被称为“东夷”的民族及文化地区。据说那里的人,也有着古老的图腾崇拜,其中典型的就是鸟崇拜。
一件存放于莒州博物馆的双鋬三足白陶鬶,就体现了中华早期的凤鸟图腾崇拜,它是东夷民族鸟崇拜传说的证明物件。
这件白陶鬶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见证文物。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和确立,是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这一文化将我国东方地区已知的史前历史由龙山文化提前了1500余年。持续的科学考古也揭示了大汶口文化由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的完整发展过程,从而为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提供了实证。
这件白陶鬶于1977年在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陵阳河遗址位于莒县城东南10公里的陵阳河南岸。陵阳河得名于汉代的王陵。该王陵是西汉第一任城阳景王的陵墓,城阳景王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孙刘章。刘章被分封到莒县这个地方,死后也埋葬于此,刘章陵前这一条小河也就被称为陵阳河。陵阳河遗址于1957年发现,1963年试掘,后经山东省博物馆与莒县文物管理所进行联合发掘,共清理墓葬近四十座,出土刻有图像的文字的陶尊、酿酒滤缸、篦状鬶、双柄鬶、陶质牛角形号、砭石、高柄杯等随葬品近三千件。而这件双鋬三足白陶鬶,就是在考古队组织第二次考古发掘时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