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鬶”最早见于1928年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子崖遗址,它有着长长的流口、把手和肥大的足部。这种形制奇特的器物被当时的发掘者称作“鬶”,其依据是汉代许慎《说文·鬲部》:“鬶,三足鬴(釜)也,有柄可持,有喙可写(泻)物。”喙,即鸟嘴。也就是说,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都有一个鸟嘴形状的引流。陶鬶是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陶器中的典型器物,可作为炊具、烧水器、酒器、礼器等多种用途使用。由于它独特的特征,为周边部族所模仿,在今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等地都发现了类似鬶的器物。白陶鬶要由高岭土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只有少数地区分布。其胎壁轻薄,质地比夹砂陶、灰陶等更坚硬,吸水性弱,更适宜使用,挂上釉就是瓷器。
这件白陶鬶由夹砂白陶烧制而成,流口和颈部像是昂起的鸟头和鸟脖子,背部的双鋬像是鸟的一对翅膀,腹部后方装饰一突出的板用以显示鸟的尾巴。它的造型如一只伸着长喙的鸟,正引吭高歌,底部有三只丰满的袋足稳定支撑,同时可增加受热面积缩短烹煮时间。这是一件构思巧妙、造型生动、制作精美的远古器物,具备炖煮温酒等多种用途,是大汶口文化陶艺加美学体现的匠心杰作。它不仅有典型的鸟嘴状引流,而且整体被精心塑造成一只振翅欲飞的鸟儿,有力说明当时此地的人民对鸟的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