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璇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深刻揭示了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为解决乡村文化发展困境、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文化思想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文化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选择。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理论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揭示了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第二个结合”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乡村文明之间的内在契合点,有力激发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动力。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擘画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正确发展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根本领导,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此外,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和“七个着力”等核心内容,充分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构建起严密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规定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科学方法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领域的主体地位,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让农民深度参与到文化建设的决策、实施与评价等各个环节,通过激活其“内生动力”驱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精神力量赋予乡村文化活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文化作为精神力量的战略价值,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文化蕴含着乡村集体记忆、价值共识与生存智慧,构成了乡村社会运行的“文化基因”,是维系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与发展动能。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系统部署,为乡村文化精神重塑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立场深化乡村文化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人民至上确立为核心价值坐标,这一根本立场在乡村文化振兴场域中转化为深化乡村文化实践的行动纲领。以人民立场深化乡村文化实践,本质上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遵循与创新,使乡村文化振兴真正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径,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守正创新促进乡村文化繁荣。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观,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引。在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中,守正与创新构成了螺旋上升的动态发展逻辑,有利于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本质上是文化发展规律的当代实践,能够使乡村文化在守正中固本培元、在创新中开枝散叶,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方略
(一)增进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认同。增进价值认同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在强化乡村文化宣传教育层面,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传播体系。要深度挖掘乡村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形成“文化认同——— 品牌建设——— 经济发展——— 认同强化”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二)强化乡村文化振兴生产动能。强化生产动能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来源,“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在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层面,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需立足乡村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在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要利用现代科技革新乡村文化生产与传播模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劲动力。
(三)拓展乡村文化振兴空间建设。空间拓展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支撑,在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完善方面,政府需加大财政投入,科学规划乡村文化礼堂、图书馆、文化馆等设施的功能布局,打造兼具实用性与文化性的空间载体。在城乡融合发展层面,通过开展城乡文化结对共建活动,促进文化资源共享与观念交流,也可制定政策引导城市文化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创新活力。
(四)培育乡村文化振兴主体力量。培育主体力量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路径,“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需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育体系,激发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降低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门槛与成本,引导形成“政府引导——— 农民主体——— 社会协同”的良性文化建设氛围,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本文系2025年度日照市社科专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X2025314;作者单位:中共日照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