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玉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推进各领域、多方面的重大改革,并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中心议题,基于既往理论、实践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基本原理,落实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要求,服务于马克思主义最终目标的实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社会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否则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即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可以视为一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革。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对现有的经济体制、社会制度和治理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释放更多的发展潜力。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更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阶段,国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任务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具体应用和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探索解决路径的过程。通过不断总结和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要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也确保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得以顺利推进。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消除一切社会不平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自由联合体,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是为实现这一最终目标服务的。在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增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通过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改革,逐步破除制约社会发展的各种障碍,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和结构,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创造条件,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2024年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题,课题编号2024XTN118;作者单位:中共日照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