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莒县作为日照绿茶重要产区之一,茶产业已成为莒县主要高效特色经济作物之一。
一、莒县茶叶全产业链的优势分析
南茶北引历史悠久。莒县《志书》记载,莒县早在1966年开始“南茶北引”,首先在桑园乡的板石河村试种,后推广到大部分乡镇,总面积达5780亩,年产茶叶十余万斤,投产茶园亩产干茶37.5公斤,茶树的品种总的可分为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三类。1976年山东省决定在莒县夏庄镇马坡岭上设立了临沂地区茶叶试验站。
天然气候造就高品质茶叶。莒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这一特点使得冬季茶园休眠期长,茶树生长较慢,更加有利于叶片汲取养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给予茶品质保证。
稳定的茶产业发展链条。莒县有夏庄镇、小店镇、龙山镇等12个乡镇街道种植茶叶,初步形成了南部丘陵、东部山区和北部青峰岭湖区三大茶叶优势产区。全县茶叶企业130余家,企业从茶叶加工、品质提升等方面得到显著发展。
二、莒县茶叶全产业链面临的困境
产业链前端,茶产业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规模效应弱。调查研究显示,目前莒县茶农多为一家一户自主生产、分散经营。茶园有机绿色认证面积比重低,部分茶农存在不合理使用化肥和除草剂的问题,茶叶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产业链中端,龙头企业培育不力,精深加工能力有待提升。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全县茶企业大多只是简单的茶叶生产销售,存在资源同类、产业同构、产品同质,缺乏竞争优势。
产业链末端,茶文化挖掘力度不够,品牌优势不明显。茶文化的挖掘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同时,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没有统一的品牌战略和长期规划。此外,茶产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三、莒县茶叶全产业链发展优化路径
产业链前端做优基地、做强组织,夯实茶叶全产业链发展根基。新建优质绿茶基地,原有茶基地提质增效。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原有茶园进行标准化、无公害化改造,进一步优化茶园管理水平;推进智慧茶园建设,提高茶树品质和产量;村企共建,推进茶园托管经营新模式,以农业合作社的形式,统一管理茶园,打造连片“协议茶园”。
产业链中端,做大企业、做深产业,增强茶叶全产业链发展引擎。培育茶叶产销龙头,建立完善企业准入规则,进一步规范茶企业发展,避免形成茶企业小而多、杂而乱的局面;推动茶产业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将茶产业从“种茶、产茶、喝茶”逐步向“吃茶、赏茶、茶工艺”等方面转型。
产业链末端,做大品牌、做精文化,延伸茶叶全产业链发展空间。加强品牌文化的培育,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以茶文化为载体,拓展茶产业功能,将旅游要素、文化要素与茶产业发展全过程进行有机融合,推进“茶文旅”多维一体协同发展。
(本文系2024年度省委党校课题,课题编号:2024XTN125;作者单位:中共莒县县委党校)史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