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璇 牛楚含 孙同琳 胡康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在新时代新背景,探索就业增收的新路径,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日照市以党建引领就业,通过一系列就业活动和相关政策,改善了就业环境,提升了就业质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尚需优化。为此,提出以党建引领就业增收实现途径的几点策略,恰逢其时。
加强党建与产业联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党建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尤为关键。通过党建引领,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就业增收提供坚实的基础。党建引领下的产业发展,应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另外,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日照市积极探索“党建链”赋能“产业链”的创新路径,在水产加工与文旅融合产业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以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水产产业链党建联盟为例,该联盟由区党工委牵头,联合农业农村局党组、重点水产企业党支部及冷链物流、电商平台等上下游企业党组织共同组建,通过设立产业链联合党委,建立“党建联席会+行业协商会”双轨机制,联盟从政策精准落地、技术协调攻坚、资源整合提效三方面入手,统筹解决企业用工、技术升级、市场拓展等共性问题。该模式执行以来,日照水产加工产值实现巨大突破,相关经验被推广至钢铁制造、文旅康养等产业领域,实现党建与产业同频共振。
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通过党建引领,可以有效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就业增收提供广阔空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整合农村资源,推动农业现代化,赋能农村新质生产力。其次,应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农村产业体系。通过党建引领,可以更好地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农村产业附加值。
以党建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提升就业竞争力。在推动就业增收的过程中,劳动力的技术进步和素质提升至关重要。应通过党建引领,更好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党建引领下的技能提升工程,正在成为劳动者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加速器”。今年4月份,在调研、比较、筛选的基础上,日照人社联合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印发了《2025年日照市“技亮前程”市级职业技能竞赛计划》,以“练就一技之长,创造美好前程”为主题,开展市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参赛企事业单位多达60余家,形成了人社部门牵头组织、行业主管部门积极申办、承办单位负责具体实施的大赛格局,充分调动了全市各行业单位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的积极性,特别是港口、钢铁、建筑、农业等行业领域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竞赛组织体系和激励机制。截至目前,日照市已连续举办了11届市级职业技能竞赛,累计参赛人数达到50万,有近3万人取得了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一步壮大了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
解决灵活就业问题,增强就业稳定性与保障。党建引领灵活就业,关键是把“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服务社会”串成一条可持续的保障链。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精准锚定分散就业者,建立常态化联系体系,变“流动变量”为“稳定基数”,再联合党委统筹职业院校、行业龙头,开设项目制作精准技能课,推动零散技工向技术性人才跃升。接着以“暖心安居工程”等方式留下人才,产业链党组织同步搭建“共享用工”平台,把淡旺季岗位在时间、空间上重新配置,不仅实现人岗精准匹配,而且实现跨行业岗位时空智能匹配。最后,依托社区党群服务站提供维权、保险、休憩等一站式关怀,让灵活就业人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感受到组织温度、市场机会与制度保障的三重托底,真正从“打零工”走向“稳岗位”。通过五环相扣的闭环治理,推动灵活就业从短期谋生打工到长期稳岗立业,真正解决灵活就业问题,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以党建为轴心贯通“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服务社会”全链条,既能兜住灵活就业底线,更能打开发展上限,“灵活就业”与“高质量就业”的二元边界正在党的组织体系创新中消融——— 这既是就业治理现代化的破题之钥,更是党建引领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
在党建引领下,通过党建与产业联动、党建与乡村振兴结合、党建增强劳动力技术水平进步等途径,可以有效推动就业增收,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新时代背景下,日照市应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下的就业增收工作,为实现共同富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系2025年度日照市社科专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2025140;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临沂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