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手段。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需要从人才队伍、内容建设、渠道建设等多角度系统谋划,综合发力,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性。
一、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培育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决定》要求培养优秀文化人才队伍:首先是数量上要“规模宏大”,以满足基层文化服务工作需求;其次质量上要“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以技术赋能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决定》要求“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从机制层面保障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分别是社会力量参与组织文化活动、社会力量提供文化资源、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志愿服务,上述表述都用“鼓励”“倡导”,需要成熟机制保障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首先是推动城乡互动,激发基层文化发展活力。鼓励全民参与文化活动,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互动,需要城市引领乡村文化发展,坚持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次是强化技术赋能,拓展基层文化发展空间。以自媒体技术赋能基层文化传播,激发基层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乡村文化与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自媒体技术简单易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借助自媒体的技术优势,创新乡村文化的呈现形态和传播渠道,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较大程度拓展基层文化的发展空间。
二、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质量
链接整合各类资源,拓宽惠民阵地。充分利用文旅融合、文体教融合等契机,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在旅游、体育、教育等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形成资源开发合力,搭建高效联动的工作机制,提升文化服务的配置效率,降低文化服务成本。
优化体验,促进服务便捷可及。一方面,锚定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特征,精准供给差异化服务内容。搭建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兴趣偏好等信息,为其推荐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内容。建立文化惠民工程评估与反馈机制,定期对文化惠民活动的参与度、满意度、影响力等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服务内容;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文化元素,利用场景设计与技术融合,增强互动体验。让群众身临其境感受文化内容,增强文化活动趣味性。深入挖掘文化故事,确保活动内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能够引发群众共鸣,提升文化活动的品质。
传承特色文化,打造精神文明前沿阵地。文化惠民工程在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推进精神文明实践的重要力量。因此,通过文化惠民工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需要在开展文艺演出、文化展览、民俗节庆等活动时,注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元素,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各类文化阵地相结合,围绕理论宣讲、主题教育、文化艺术、健身体育、法律服务、科普教育等主题开展惠民服务,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新风正气,让文明新风入脑、走心,激发人民群众向善向上动力。
三、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载体
贯通四级融媒体中心渠道,传递优质文化资源。《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如何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四级融媒体中心可以作为一种重要渠道。目前,全国已有近2600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行。纵横贯通的各级融媒体中心具有明显的渠道优势,不仅是基层治理网络,同样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渠道,也与融媒体中心“引导好群众,服务好群众”的功能定位相吻合。基层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文化服务需求日趋强烈,融媒体可以借助技术优势和地域优势,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加强文化服务场馆建设,展示优质文化资源。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要深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等建立互联互通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要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下沉,向农村地区倾斜,大力发展农家书屋、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果。
激发基层组织文化活动,发展优质文化资源。村歌、村晚、村超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火爆,主要原因是基层群众更熟悉自己的文化需求特征,因此,鼓励基层人民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增强自我服务功能。2025年,全市15个村(社区)上榜全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上榜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东港区小海村、五莲县驼石沟村、莒县柏林村3个村先后登上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榜单,展示出群众自发性和政府引导性相互协调,以增加文化产品供给的针对性,丰富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本文系2025年度日照市社科专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2025169;作者单位:中共日照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