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政策、数字三重发力,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田间地头——
本报通讯员 厉健 王雪桂
长期以来,农业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一直是制约五莲县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农业经营主体普遍面临“缺抵押、信用薄、成本高”的困境,亟需金融活水的有效灌溉。为破解这一“老大难”问题,五莲县立足实际,整合财政、农业农村、金融监管等多部门力量,搭建跨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格局,聚焦机制创新、政策加力、数字赋能三重关键举措,精准疏通农业融资渠道,有效推动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领域汇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机制创新:打破壁垒,构建协同联动“一张网”
为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服务资源,五莲县财政局、五莲县农业农村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五莲监管支局联合印发《关于成立五莲县农业信贷担保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正式组建五莲县农业信贷担保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该领导小组的成立是机制创新的核心举措。在运作层面,确立了由财政部门牵头,联合农业农村局、金融监管支局相关科室负责日常协同的工作模式。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小组建立了“需求收集—联合研判—精准对接—跟踪服务”的全流程工作机制。这一机制从农业经营主体提出融资需求开始,经过多部门联合研判风险与可行性,精准对接金融机构与适配产品,直至贷后服务跟踪管理,形成了完整闭环,有效解决了过去“部门协同难、政策落地慢”的痛点,为高效开展县域农业信贷担保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与制度基础。
政策加力:精准发力,降低融资“门槛”与“成本”
瞄准农业融资的核心痛点——“缺抵押、信用薄、成本高”,五莲县精准施策,打出了一套强有力的“财政+金融”政策组合拳,核心是“财政贴息+风险补偿+担保费补助”。
设立风险补偿金,增强银行“敢贷”信心。为打消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县财政专门设立了5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对于符合规定的“鲁担惠农贷”业务,将按最终损失金额的20%分担。此举显著提升了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农业的意愿,为其“敢贷、愿贷”装上了“放心阀”。
实施精准贴息与担保费补助,大幅降低融资成本。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政策力度更大、更具针对性。政策聚焦粮食、绿茶、蔬菜、畜牧养殖等重点农业领域:首次办理农担贷款给予粮食生产领域2%、其他重点领域贷款金额1%的贴息;在担保费补助方面,对粮食经营主体补贴不超过0.5%,其他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补贴不超过0.75%。
经过财政贴息和担保费补助的双重优惠叠加,将农业经营主体实际贷款成本最低降至1%。这种“真金白银”的财政支持,一方面显著减轻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负担,让他们“贷得起、用得好”;另一方面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明确的政策预期和风险缓释,使其“放贷更有底气”。
数字赋能:智慧服务,按下融资“快进键”
为彻底改变传统农业贷款审批流程繁琐、耗时长的弊端,五莲县积极进行数字化变革,依托省级“涉农E张网大数据平台”,打造了“线上申请+现场尽调”相结合的智慧金融服务新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将多项业务流程迁移至线上:一是远程扫码预审,申请人通过扫描二维码提交基础信息和融资需求,后台可进行初步筛选和预审。二是线上合同签约,通过电子签章等技术,实现贷款合同等在线签署,免去奔波。三是征信直联查询,在取得授权后,通过系统直联,快速获取申请主体的征信信息,提升审核效率。这些功能的全面上线,构筑了一条“24小时不打烊”的“融资高速路”,极大地提升了业务办理的便捷性。
同时,为了保障关键农业生产不误农时,五莲县还专门为符合条件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开通了“绿色服务通道”。对此类主体的贷款申请,金融机构安排专人提供“一对一”对接服务,全程跟进,努力实现从申请受理、尽职调查、审批签约到最终放款的“一站式”快速办结,有效解决了农业融资“慢”的问题,为农业生产按下了金融支持的“快进键”。
随着金融活水更加精准、高效地流向田间地头,五莲县的粮食生产、特色种养殖等乡村产业获得了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信心更足。下一步,五莲县将持续优化完善这一模式,推动金融资源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更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