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俊超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并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20多年来,这一工程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破题,逐步演进为一场涵盖生态、产业、文化、治理的系统性变革,不仅重塑了浙江万千乡村的面貌,更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深入总结并创造性运用“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对于因地制宜、系统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千万工程”本质上是一场以生态环境整治为起点、以系统思维为引领、最终实现产业跃升的深刻变革,其核心经验在于,不孤立地看待环境与产业,而是将二者有机统一,通过“环境革命”撬动“产业革命”,实现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跨越式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在工程初期,浙江聚焦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实施全域整治,显著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这一“生态筑基”行动,不仅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更重塑了乡村价值。优美的生态环境迅速转化为比较优势,吸引了城市资本、人才和消费向乡村回流,催生了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康养休闲、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鲜活动力。
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入关键阶段,而居于乡村振兴核心地位的乡村产业面临同质化、链条短、竞争力弱、农民参与度低等现实难题,必须用“千万工程”智慧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要坚持以生态为底色,重构乡村价值坐标系。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首先要打好生态底色,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产业发展的前置条件和基础工程,这是“千万工程”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产业振兴的前提是生态振兴,没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系统,乡村就难以吸引人才、资本和消费。当前,有的地方急于上项目、搞产业,却忽视环境治理,结果“引不来凤、留不住人”,必须坚持“先塑形、再铸魂”,把生态修复、环境整治作为产业发展的前置工程。在西北干旱地区,可结合节水农业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在南方丘陵地带,可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发展林下经济、康养旅游,让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溢价,做优做足产业成色。
要坚持以特色为灵魂,创造百花齐放新局面。“千万工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尊重差异、鼓励创新。浙江没有搞全省统一的“标准产业”,而是允许“一村一策”,发展“一镇一业”。当前,有的地方发展乡村产业,热衷于复制“网红项目”,导致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必须深入挖掘本地独有的自然禀赋、历史文脉、传统工艺,打造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产业IP。像云南依托民族手工艺发展文创产业,山西借助古建资源打造沉浸式文旅,东北围绕黑土地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有效避免了“千村一面”的产业陷阱。
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构建“共建共富”利益共同体。“千万工程”最宝贵的财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让农民居于乡村振兴的舞台中央。从环境整治的“门前三包”,到民宿经营的“农户入股”,再到强村公司的“全民分红”,农民既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当前,有的地方乡村产业项目“企业得利、农民旁观”,其根源是利益联结机制的缺失。必须创新组织形式,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合作社+品牌共享”等模式,让农民深度嵌入产业链、共享价值链,真正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幸福感”强起来。
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破除要素流动制度壁垒。“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离不开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改革突破。浙江探索实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三权”分置、财政资金整合使用等政策,有效地为产业发展松绑赋能。当前,我国很多地方仍面临要素制约难题,需大胆借鉴浙江经验,推动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以改革创新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相关的要素动起来、内外部人才用起来。
要坚持以数字为引擎,驱动产业迭代升级。“千万工程”是伴随着“数字中国”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全面拥抱数字时代。从“浙农码”到“乡村大脑”,从直播带货到智慧农场,数字技术重塑了乡村产业形态。要加快布局乡村5G网络、物联网设施,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产品营销电商化、服务管理平台化。尤其要支持“乡村CEO”“数字农人”等新职业群体,用数字工具打破城乡隔阂、贯通区域市场,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小产品成为大品牌。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乡村产业振兴不是空洞的口号,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必须实实在在地推进。因此,以“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还要学习运用贯穿其中的工作推进科学方法论。要坚持党建引领,确保发展方向不走偏;坚持规划先行,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政策集成,一套机制保长效;坚持主体培育,一支队伍挑大梁;坚持考核引导,一把尺子量实绩。用系统化思维构建起良好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乡村产业振兴行稳致远。
(本文系2025年日照市社科专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2025296;作者单位:中共日照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