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深刻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实践要求,在坚持中不断巩固,在巩固中更好地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之所以能够在坚持中不断巩固、在巩固中更好发展,根本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要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的认识。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引导人们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深刻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其次,要多措并举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坚持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活动,并利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各种网络学习平台,积极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进群众。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能成为流于形式的口号,而是要贯彻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要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守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每一个意识形态工作阵地。要坚守理论研究阵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校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要巩固主流舆论阵地,通过巩固和拓展“红色地带”主阵地,积极争取“灰色地带”转化,大大压缩“黑色地带”,不断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要建强文艺创作阵地,始终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培养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紧紧围绕青少年学生的群体特征和成长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
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列宁指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否认或不了解领导权思想的阶级就不是阶级,或者还不是阶级,而是行会,或者是各种行会的总和。……既然过去有领导权,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就与形形色色的脱离革命的人相反,现在和将来都必须坚持领导权。”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仍然在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旗帜鲜明地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首先,要推进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建设。以《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党内意识形态法规为遵循,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并在实践中对这些制度不断加强与完善。其次,要协调好不同位阶制度之间的关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之中,处理好不同位阶制度之间的关系,真正找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最后,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明确“谁来管”,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承担起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明确“管什么”,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方向,紧紧抓住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话语权,不断增强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者单位:中共莒县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