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 王鑫静
新媒介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新媒介视域下,民众被赋予更多的表达权利、更广阔的表达空间,各种边缘性、庸俗化思想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越发突出。同时,在资本和利益的驱动下,平台资本追逐“流量至上”,不惜突破主流价值取向,甚至违背公序良俗、抨击国家政策、挑战道德底线,对主流话语权建设提出新的挑战,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而卓有成效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加强新媒介视域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助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防范和化解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侵蚀,时刻警醒各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筑牢国家安全的思想根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新媒介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推动着现代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必须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方面的作用。新媒介视域下,网络信息多向、海量传播,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内外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复杂的舆论场,出现了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现实挑战,持续地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显著优势进行发问。这势必要求我们主动适应新媒介时代发展趋势,把好意识形态领域媒介权力的关口,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方法,把深奥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用“百姓语言”增进情感认同,将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嵌入国家治理的权力结构中,融入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在满足大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实现治理目标,从而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新媒介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有利于增强国家发展的民族凝聚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是一项“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强调,要“举旗帜,聚民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时代,一方面是不同群体之间价值诉求的摩擦碰撞,另一方面是新媒介权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既是分散的个体,也是统一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要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蕴含的“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价值要素,融入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就必须抓牢我国10.5亿人的网民群体。所以新形势下,凝聚社会共识必须充分发挥新媒介的传播优势,立足网民这片“草野”,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社情民意,在群众心理上形塑情感目标,以开放的胸怀包容多样的网络言论,凝聚具有共性的价值观念与民族信仰,增强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