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守敏
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总结。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对开展理论创新、传播中国智慧意义重大。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丰富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却在遥远的中国觅到“知音”并扎根,一个原因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土壤。中华文明五千年,既保持儒释道主流文化,又融合了众多少数民族、外来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这使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总是努力吸收、兼容并包,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可能。同时,中华文化中有与马克思主义相容或相通的文化内容,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土壤。中国文化中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民本思想、大同社会理想等,都与历史唯物主义相通,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丰硕成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观念如“矛盾”“实践”“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等,是吸收和发展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内容的结果。江泽民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等,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伟大理论,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他还强调,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新的方向。
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一分为二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要警惕传统文化中消极、腐朽的内容,也要看到其中的文化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加以继承与弘扬,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开放胸襟、自信自强,积极吸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用马克思主义来辨析利害、兼收并蓄、综合创新,最终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民族风格、充分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创造更多的理论成果,建设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作者单位:中共莒县县委党校)